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百人,分遣使臣護役。」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四年八月,汴水決宋城縣。」 《河渠志》:「太平興國四年,汴決宋城,以本州諸縣人夫 三千五百人塞之。」

《太宗本紀》:「雍熙二年冬十月,汴河主糧胥吏坐奪漕 軍口糧,斷腕徇於河畔三日,斬之。」

淳化二年閏二月,汴河決。六月乙酉,以汴水決浚儀 縣,帝親督衛士塞之。庚寅,河水、汴水溢。

《河渠志》:淳化二年六月,汴水決浚儀縣。帝乘步輦出 乾元門,宰相樞密迎謁,帝曰:「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 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 車駕入泥淖中,行百餘步,從臣震恐,殿前都指揮使 戴興叩頭懇請回馭,遂捧輦出泥淖中。詔興督步卒 數千人塞之。日未旰,水勢遂定,帝始就次,太官進膳, 親王近臣皆泥濘沾衣,知縣宋炎亡匿不敢出,特赦 其罪。是月,汴又決於宋城縣,發近縣丁夫三千人塞 之。

至道元年九月,帝以汴河歲運江、淮米五七百萬斛 以濟京師,問侍臣汴水疏鑿之由,令參知政事張洎 講求其事以聞。其言曰:「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南至 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 即今成皋是也。或云黎陽山也。禹以大河流泛中國, 為害最甚,乃於貝丘疏二渠以分水勢,一渠自舞陽」 縣東引入漯水,其水東北流至千乘縣入海,即今黃 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東北形高敝壞堤,水 勢不便流溢,夾右碣石,入于渤海。《書》所謂「北過降水, 至于大陸。」降水即濁漳,大陸則邢州鉅鹿澤。播為九 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河自魏郡貴鄉縣界分為九道, 下至滄州,今為一河。言逆河者,謂與河水往復相承 受也。齊桓公塞以廣田居,唯一河存焉。今其東界至 莽梧河是也。禹又於滎澤下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 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儀縣西北,復分為二渠,一渠 《元經》陽武縣中牟臺下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鑿以 灌魏郡,謂之鴻溝。莨菪渠自滎陽五出池口來注之, 其鴻溝即出河之溝,亦曰莨菪渠。漢明帝時,樂浪人 王景、謁者王吳始作浚儀渠,蓋循河溝故瀆也。渠成, 流注浚儀,故以浚儀縣為名。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 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故世謂之石門渠。外東合 濟水,濟與河渠渾濤東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又兼 邲之水,即《春秋》晉楚戰於邲。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 避反字,改從「汴」字。渠水又東經滎陽北,旃然水自縣 東流入汴水。鄭州滎陽縣西二十里三皇山上有二 廣武城,二城相去百餘步。汴水自兩城間小澗中東 流而出,而濟流自茲乃絕。唯汴渠首受旃然水,謂之 鴻渠。東晉大和中,桓溫北伐前燕,將通之,不果。義熙 十三年,劉裕西征姚秦,復浚此渠,始有湍流奔注,而 岸善潰塞,裕更疏鑿而漕運焉。隋煬帝大業三年,詔 尚書左丞相皇甫誼發河南男女百萬,開汴水,起滎 澤入淮千餘里,乃為通濟渠。又發淮南兵夫十餘萬, 開邗溝,自山陽淮至於揚子江,三百餘里,水面闊四 十步,而後行幸焉。自後天下利於轉輸。昔孝文時,賈 誼言「漢以江淮為奉地,謂」魚鹽穀帛多出東南。至五 鳳中,耿壽昌奏故事,歲增關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 師,亦多自此渠漕運。唐初,改通濟渠為廣濟渠。開元 中,黃門侍郎、平章事裴耀卿言:「江、淮租船,自長淮西 北泝鴻溝,轉相輸納於河陰、含嘉、太原等倉,凡三年, 運米七百萬石」,實利涉於此。開元末,河南採訪使、汴 州刺史齊澣以江、淮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沉損,遂浚 廣濟渠下流,自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八十里, 合於淮,踰時畢功。既而水流迅急,行旅艱險,尋乃廢 停,卻由舊河。德宗朝,歲漕運江、淮米四十萬石,以益 關中。時叛將李正己、田悅皆分軍守徐州臨渦口,梁 崇義阻兵襄、鄧,南北漕引皆絕。於是水陸運使杜佑 請改漕路,「自浚儀西十里疏其南涯,引流入琵琶溝, 經蔡河至陳州合潁水,是秦、漢故道。以官漕久不由 此,故填淤不通,若畎流培岸,則功用甚寡。又廬、壽之 間有水道,而平岡亙其中,曰雞鳴山。佑請疏其兩端, 皆可通舟,其間登陸四十里而已,則江湖、黔、嶺、蜀、漢 之粟,可方舟而下。」由是白沙趨東關,經廬、壽,浮潁、步、 蔡,歷琵琶溝入汴河,不復經沂、淮之險,徑於舊路二 千里,功寡利輕。朝議將行,而徐州順命,淮路乃通。至 國家膺圖受命,以大梁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 制四海,故卜京邑而定都英。高帝云:「吾以羽檄召天 下兵,未至。」《教文》又云:「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召郡國 兵。」即知兵甲在外也。隋有南北軍、期門郎、羽林孤兒, 以備天子扈從藩衛之用。唐承隋制,置十二衛,府兵 皆農夫也。及罷府兵,始置神武、神策為禁軍,不過三 數萬人,亦以備扈從藩衛而已。故祿山犯關,驅市人 而戰;德宗蒙塵,扈駕四百餘騎,兵甲皆在郡國。額軍 存而可舉者,除河朔三鎮外,太原、青社各十萬人,邠 「寧、宣武各六萬人,潞、徐、荊、揚各五萬人,襄、宣、壽、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