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大名府志》,「蕩水自湯陰縣來,至內黃縣北入衛河, 東北流合淇、漳、滹沱諸水,東至直沽入海。」

羑水出湯陰縣西北韓大牛泉,至內黃入於蕩水。 《防水》逕防城北,東南流,注於羑水。又東歷黃澤,入於 蕩水。

宜師溝,《水經注》云:「淇水自晉鄙城又東謂之宜師溝, 東北至內黃黃澤,右入蕩水。」

淇水部彙考

《衛風》
之淇水

淇水,源出今河南彰德府林縣城西大號山,東北流, 逕湯陰縣,南至淇縣合清水入衛河,東北過直隸,抵 天津入海。

按:《詩經邶風泉水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水即 今衛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林慮縣,東流,泉 水自西北而東南來注之。大全相州,林慮縣。今河南彰 德府林縣。

《衛風竹竿》「章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泉源即百泉也。 在衛之西北,而東南流入淇,故曰「在左。」淇在衛之西 南,而東流與泉源合,故曰「在右。」大全新安胡氏曰:「以北 為左,南為右。」

按:《山海經北山經》:「沮洳之山,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今淇水出汲郡隆慮縣大號山東。

按:《漢書地理志》,「上黨郡壺關。」有羊腸坂。沽水東至 朝歌入淇。

《河內郡》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 按:《淮南子地形訓》,「淇出大號」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內郡共本國淇水出。」《前志注》 曰:「水出北山。」《博物記》曰:「有奧水流入淇水。」

按:《水經》,「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山海經》曰: 「淇水出沮,如山,水出山側,頹波漰注,衝激橫山,山上 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積隍澗,傾瀾渀 盪。」御覽引此作偊瀾莽盪「勢同雷轉,激水散氛,曖若霧合。」又東 北,活水注之。水出壺關縣東玷臺下,石壁崇高,昂藏 隱天。泉流發于西北隅,與金谷水合,金谷即玷臺之 西溪也。東北會水,又東流注淇水。又逕南羅川,又歷 之羅城北,東北與女臺水會合。水發西北三女臺下, 東北流注于淇。淇水又東北,逕淇陽川,逕石城西北, 城在原上,帶澗枕淇。淇水又東北,西流水注之。水出 東大嶺下,西流逕石樓南,在北陵石上,練垂桀立,亭 亭極峻。其水西流水也。又東逕馮都壘南,世謂之淇 陽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東出山,分為二水,會立 石堰,遏水以沃白溝,左為宛。舊本作菀水,右則淇水自元 甫城東南,逕朝歌縣北。《竹書紀年》:「晉定公二十八年, 淇絕于舊衛」,即此也。淇水又東屈而西轉,逕頓丘北, 故闞駰云:「頓丘在淇水南。」又屈逕頓丘西。《爾雅》曰:「山 一成謂之頓丘。」《釋名》為:「一頓而成丘,無高下小大之 殺也。」《詩》所謂「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者也。魏徙九原西 河出軍諸胡,置五軍于丘側,故其名亦曰「五軍」也。《太 和泉源水》此下自水有二源至更相通注河清止九百一十五字吳本誤入于十三卷濕水注 中今移接于此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東南老人晨 將渡水,而沉吟難濟,紂問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實, 故暑寒也。」謝云宋本作晨寒當作畏寒「紂乃于此斮脛而視髓也。」 其水南流,東屈,逕朝歌城南。《晉書地道記》曰:「本沬邑 也。《詩》云:『爰采唐矣,沬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 殷都也。《禹貢》紂都在冀州大陸之野,即此矣。有糟丘 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號邑朝歌。晉灼曰:《史記樂 書》,「紂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 而迴車,不逕其邑。」《論撰考》讖曰:「邑名朝歌,顏淵不舍, 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獨顧,由蹶墮車。」宋均曰:「子路患 宰予顧視凶地,故以足蹶之,使墮車也。」今城內有殷 鹿臺,紂昔自投于火處也。《竹書紀年》曰:「武王親禽帝 受卒。」當作辛史記名辛天下謂之紂竹書亦名受而沈約注一曰受辛呂氏春秋云紂名受德殘義 損善曰紂蓋死後人諡之也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南單之臺, 蓋鹿臺之異名也。武王以殷之遺民,封紂子武庚于 茲邑,分其地為三,曰邶、鄘、衛。使管叔、蔡叔、霍叔輔之 為三監。叛周討平,以封康叔為衛。箕子佯狂自悲,故 《琴操》有《箕子操》。逕其墟,父母之邦也,不勝悲,作《麥秀 歌》。地居河、淇之間,戰國時皆屬于趙。男女淫縱,有紂 之遺風,後乃屬《晉山嶮》。山宋本作土多寇。漢以虞詡為令。 朋友以難治致弔,詡曰:「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 乎?」又東與左水合,謂之馬溝水。水出朝歌城北,東流 南屈,至其城東,又東流與美溝合,水出朝歌西北大 嶺下,更出逕駱駝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溝 之目矣。歷十二崿,崿流相承,泉響不斷,返水捍注,倦 後二字誤「深隍」隍間積石,下通水穴為變。古本作積石千通宋本作 水穴萬變「觀者若思」,不周《賞情》之疑作乏圖狀矣。其水更逕 朝歌城北,又東南流注馬溝水,又東南注淇水,為肥 泉也。故《衛詩》曰:「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毛注云:「同出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