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目錄

 濟水部彙考二

  考

 濟水部彙考三

  陶唐氏帝堯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宣帝神爵一則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則 太武帝太平真君一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二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淳化一則 仁宗康定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三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代宗景泰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穆宗隆慶一則

 濟水部彙考四

皇清順治一則 康熙一則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四卷

濟水部彙考二

按《風俗通義》,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禹貢》 「浮于汶,達于濟。」廟在東郡臨邑縣。

《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按《西征記》,濟水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而東流。 按《述征記》,河內溫縣亦有濟,入於黃河。謂濟之源。 按《地道志》,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大伾成皋,古成 皋兼包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封丘 縣,又東過冤朐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與河水 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東北流入鉅野澤, 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過廬 縣北經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尚書》稱「導沇水東流 為濟」,河水所在也。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是 也。

按:《魏書地形志》,「河內郡沁水」二漢晉屬。治沁城。有 濟水。

按:《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有濟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濟水,《職方》,兗州川也,一名 泲,出絳州垣曲縣王屋山,東南始發源曰沇水。既見 而伏,東出于孟州濟源縣二源,東源周迴七百步,西 源周迴六百八十五步,合流至溫縣,是為濟水,西南 入于河。」《山海經》:「出共山南東丘。」酈道元謂當王莽之 世,川瀆枯竭,但入河而已,不復截流而南。《通典》:《禹貢》, 「濟水泆為滎。」今不復入滎。

按《野記》:「濟水伏流,暗經東阿縣,今東阿井水煎為之 膠,名曰阿膠」,可以已疾,實濟水液也。

按:《金史地理志》:「沃州高邑。」有濟水。

益都府:「博興」有濟水。

濟南府「禹城。」有黃河、濟水。

淄州:「鄒平。」有「系河」、「濟河。」

《高苑》:有濟河。

東平府須城。有濟河。

孟州。「濟源。」有濟水。

按圖書編《濟水攷》,「沇水出山西澤州陽城縣王屋山, 既見而伏東山於懷慶府濟源縣二源:東源周圍七 百步,其深不測,西源周圍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 合流至溫縣,是為濟水。又至本縣西南虢公臺入于 河,潛行絕河,復出于河之南,溢而為滎河。南,開封府 滎澤縣地也。既見而伏,歷鄭州、中牟、祥符、陳留、杞縣」、 睢州、歸德,至山東兗州府定陶縣,出于陶丘北。又東 至山東兗州府曹州,過菏澤;又東北至本府東平州 壽張縣安民亭,合汶水。又東北至青州府博興縣入 海。「東北」者,由東而北也。「北東」者,由北而東也。

王屋山有三處,據《蔡傳》,「在山西平陽府垣曲縣。」今一 見山西陽城縣,一見河南濟源縣,實一山也,綿亙數 縣,然沇水正發源處,則在濟源西八十里。

按《河南通志》:「濟瀆源出懷慶府濟源縣城西天壇山 之太乙池,伏流至濟源縣城西北三里,匯為二池,東 南流入黃河。」

按《濟源縣志》,「縣城之西九十里,有王屋山,山之絕頂 有煉丹池,西崖下為沇水,乃神禹導濟之自。」

沇水出王屋西崖下,名為「太乙池。」

濟瀆池在今縣西北三里許。《水經注》:「導沇水東注于 此,既伏而見平地。」水有二源:按:西源出縣城西,今呼 龍潭。其水東北流,逕濟瀆廟南,東源出縣城東北,其 水東流至濟瀆廟,東源與西源合,又東北合北水,亂 流東南,分注為二:一枝津注于湨,一東南流出于溫。 以其獨清,絕河朝海,不為眾水濁亂,故列在四瀆,歷 代祀典欽崇云。

月泉在縣北,東流合濟水。

按《孟縣志》,「沇水在縣城東二十里,自濟源縣來,至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