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目錄

 濟水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濟論一 濟論二 濟論三 濟論四

  圖書編濟河源流

 濟水部藝文一

  祭濟文          魏文帝

  濟川賦           同前

  遊濟瀆記        唐達奚珣

  清濟貫濁河賦以與濁同流清源自別為韻 李君房

  前題           許堯佐

  濟為瀆問          李甘

  濟瀆廟碑記       宋盧多遜

  兗濟辯           羅泌

  濟瀆廟告文        明代宗

  前題            世宗

  遊濟瀆池          李濂

  濟水賦          謝肇淛

 濟水部藝文二

  奉和展禮岱宗塗經濮濟  唐蕭楚材

  前題           薛克構

  與諸公遊濟瀆汎舟      李頎

  濟水           白居易

  遊濟瀆           前人

  濟瀆          宋趙秉文

  遊濟瀆          李志全

  涉濟           明儲巏

  初夏入濟          張瀚

  濟上曉行         張祥鳶

  濟瀆           吳國倫

  濟河道中          公鼐

 濟水部選句

 濟水部紀事

 濟水部雜錄

 濟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五卷

濟水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

《濟論一》

濟水發源河北,既入于河,而能南出為滎,自專一流, 綿亙豫、兗,直達乎海。以意想之,必其水力之大,能橫 衝入河,使其東流隨之以南,乃適可爾。濟力比河不 能十一二,決無此理。孔安國顧乃順《經》為文,謂其真 能截河橫度也。孔穎達輩固已疑之,而不能究其所 歸,則為之說曰:「河濁濟清,濟之南出也清,是以知其 能截河。」此其說似是而非。今世兩水之交,清濁未嘗 不會,固嘗見少變於多矣,未嘗見多變於少者也。涇 比渭差小,於其會也,則已曰「涇以渭濁」矣。孰謂濟能 亂河,而南鄉能復清乎?詳攷之《經》,知其所為自北而 南者甚明,不待為此曲說也。《經》之文曰:「導沇水東流 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夫其為濟而入 河者,《禹貢》書例之常也。既入于河,而對溢為滎,以東 出于陶丘之北者,一時適然之事也。以其異,故變文 以紀之。曰「溢」曰「出」者,《禹貢》書例之所無也。學者當於 其變而究義焉,不當守常而妄鑿也。其河所自積石 以至於滎,其受水之多,豈止百濟?異時不溢,獨以濟 溢何也?古今惟晉。《地道志》推其所以曰:「濟與河鬥,溢 為滎澤。」夫鬥誠可決矣,獨不思鬥而能溢,猶亂於濁 而不失其清,皆力敵而勝者能之。度濟力於河,能乎? 不能也。故臣謂濟之溢,非一濟之力也,伊、洛、瀍、澗,為 之先也。《經》之敘豫曰:「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瀦。」 夫降水逆行,其初蓋有不盡入河而散漫自恣者。今 也積石以東,收汎水而入之河,既已多矣,其在《豫》也, 伊、洛、瀍澗,悉以水會,河既盈而濟繼之,故溢而注滎 也。滎本平地,濟無故道,故蕩激為波,而越逸東出,以 放乎陶丘之北焉。即書法以想事理,則《經》意甚該且 明,不待他鑿也。且夫河之所容狹于江,而水之來注, 特多于江,至此而溢者滿也。使鯀當之,未必不求所 以隄障其溢而強禁退之也。苟其果出于此,則滿者 無所復泄,正恐河播為九,當在滎、黎,而不待至兗也。 課其所傷,則耕桑成業,豈海濱棄地之比歟?禹於是 聽其自溢,而徐加順導,既可以分殺河怒,而兗、豫平 陸自應無患。所謂「行其所無事」者,非此之類歟?

《濟論二》

濟既南溢,其下流遂深長徹海。當時貢賦所經,州境 所畫,皆以濟為斷。而《周官》敘川,於兗則曰河、濟,於豫 則曰滎、洛。然則初雖適溢,既成大川,遂自虞、夏以至 三代,列為四瀆,不見有言其塞且徙者。至《春秋》閔公 二年,衛侯及狄人戰於滎澤。鄭氏曰:「今塞為平地,滎 陽民猶謂其地為滎澤。」酈道元所言,亦與鄭合。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