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又東,澗水注之。」《山海經》曰:「婁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

之山,澗水出焉,北流注于穀。」自下通謂之澗水,為穀 水之兼稱焉。故《尚書》曰:「伊洛瀍澗。」既入于河,而無穀 水之目,是名亦通稱矣。劉澄之云:「新安有澗水,源出 北縣,又有淵水,未知其源。」余考諸地記,並無淵水,但 「淵」、「澗」字相似,時有字錯為「淵」也。故闞駰《地理志》曰「《禹 貢》之淵水。」是以知傳寫書誤字繆舛,真澄之不思所 致耳。既無斯水,何源之可求乎?穀水又東,波水注之。 《山海經》曰:瞻諸山西三十里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 玉,波水山海經作陂水出于其陰也。疑作世謂之百答水,北流 注于穀。《山海經》曰:「其中多茈石文石。」穀水又東,少水 注之。《山海經》曰:「廆山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 金,其陰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陰,控引眾溪,積以成川, 東流注于穀,世謂之慈澗也。」穀水又東,俞、隨之水注 之。《山海經》曰:「平蓬山西十里廆山,其陽多㻬琈之玉, 俞、隨之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穀」,世謂之孝水也。潘 岳《西征賦》曰:「澡孝水以濯纓,嘉美名之在茲。」是水在 河南城西十餘里,故呂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 言在函谷關西,劉澄之又云:出擅山。擅山在宜陽縣 西,在穀水南,無南入之理。考尋茲說,當承緣生述征 謬誌耳。緣生從戍行旅,征途訊訪,既非舊土,故無所 究。今川瀾北注,澄暎泥濘,何得言枯涸也? 東北過穀城縣北。城西臨穀水,故縣取名焉。穀水 又東逕穀城南,不歷其北,又東逕洛水枝流入焉。今 無水也。

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河南城西北,穀水 之右,有石磧,磧南出為死穀,北出為湖溝。魏太和七 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溝以通 水,東西十里,決湖以注瀍水。穀水又逕河南王城北, 所謂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東周也。」何休曰:「名為 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縣, 故郟鄏地也。」京相璠曰:「郟,山名。鄏,地邑也。十年定鼎, 為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其城東南,名曰鼎 門,蓋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楚子伐陸渾 之戎,問鼎於此。」《述征記》曰:「『穀、洛二水,本於王城東北 合流,所謂穀、洛鬥也。今城之東南缺千步,世又謂之 穀洛鬥處』。俱為非也。」余按《史傳》,周靈王之時,穀、洛二 水鬥毀王宮,王將堨之。太子晉諫,王不聽,遺堰三堤 尚存。《左傳》公二十五年:齊人城郟,穆叔如周賀。韋 昭曰:「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至靈 王時,穀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兩水相格, 有似於鬥,而毀王城西南也。」潁容之著《春秋條例》。隋經 籍志云漢公車徵士潁容著春秋釋例十卷言「西城梁門枯水處,世謂之 死穀」是也。始知緣生行中,造次入關,經究故事,與實 違矣。考王封周桓公於是為西周。及其孫惠公封少 子於鞏,為東周,故有東西之名矣。秦滅周,以為三川 郡。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漢以為河南郡。王莽又名 之曰保忠信鄉。光武都洛陽,以為尹。尹,正也,所以董 正京畿,率先百郡也。穀水又東流逕乾。一作軋祭門北, 子朝之亂,晉所開也。東至千金堨,《河南十二縣境簿》 曰:「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陽記》曰:「千金堨, 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 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 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 築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此有誤當云此水衝渠止其水 助其堅也,必經年歷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記之云爾。 蓋魏文帝修王、張故績也。堨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 也。《語林》曰:陳協數進阮步兵酒,後晉文王欲修九龍 堰,阮舉協,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 成。水歷堨東注,謂之千金渠。逮於晉世,大水暴注,溝 瀆泄壞,又廣功焉。石人東脅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 二十三日,大水并瀑出,常流上三丈,蕩壞二堨,五龍 泄水,南注瀉下。加歲久漱齧,每澇即壞,歷載消棄,大 大功。宋本作損棄大功故為今堨,更於西開泄,名曰「代龍渠。」 地形正平,誠得為宋本作瀉泄。至理《千金》不與。水勢激爭。 無緣當壞。由其卑下。水得輸宋本作踰「上漱齧故也。今增 高千金,於舊一丈四尺,五龍自然必歷世無患。若五 龍歲久復壞,可轉於西更開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 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 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代。」龍渠即九龍渠 也。後張方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賴之。水積年,渠堨頹 毀,石砌殆盡,遺基見存。朝廷太和中,修復故堨。按《千 金堨》石人西脅下文云:「若溝渠久疏深引水者,當於 河南城北石磧西,更開渠北出,使首孤立,故溝東下, 因故易就,磧堅便時,事業已訖,然後見之。」加邊方多 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於水,是以不敢預修 通之。若於後當復興功者,宜就西磧。故書之於石,以 遺後賢矣。雖石磧淪敗,故跡可憑,準之於文北引渠, 東合舊瀆。舊瀆又東,晉惠帝造石渠於水上。按橋西 門之南頰《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 巷水門,除堅」宋本作豎枋,更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後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