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部紀事
劉向《列仙傳》:「王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于伊、洛之間, 有道士浮丘伯接以上嵩高山。」
《文獻通考》:「漢高后四年秋,河南大水,伊、雒流千六百 餘家。」
《晉書五行志》:「魏文帝黃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 至津陽城門,漂數千家,殺人。」
《三國魏志明帝本紀》:太和四年「九月,大雨,伊、洛河、漢 水溢。」
《晉書五行志》:「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 日,伊、洛、河、漢皆溢,歲以凶饑。」
《宣帝本紀》:嘉平元年「正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 從。帝帥大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橋。 上奏曰:『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 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 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 車駕,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伺察』」 非常,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發屯 兵數千人以守。
《五行志》:「武帝泰始六年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伊、沁 水同時並溢流,衝四千九百餘家,殺二百餘人,沒秋 稼千三百六十餘頃。」
《武帝本紀》:「泰始七年六月,伊、洛河溢。」
《五行志》:「七年六月,大雨霖,河、洛、伊、沁皆溢,殺二百餘 人。」
《汝州志》:「唐元宗開元八年,伊水溢,漂溺民產數十餘 家。」
《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年五月辛酉,伊、洛水溢。」 《五行志》:「開元十年五月辛酉,伊水溢,毀東都城東南 隅,平地深六尺。」
《元宗本紀》:「開元二十九年七月乙亥,伊、洛溢。」
《五行志》:「開元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 毀天津橋及東西漕、上陽宮仗舍,溺死千餘人。」 《河南通志》:「崔從,博陵安平人,貞元初為河南尹,政尚 簡易,蠲略細苛。又引伊水溉田,人甚便之。」
《劇談錄》:「白尚書為少傅,分務洛師,情興高逸,有別墅, 近枕伊水,亭榭清峻。」
《文獻通考》:「後晉高祖天福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洛、 瀍、澗皆溢,壞天津橋。」
《宋史五行志》:「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六月,穀、洛、伊、瀍四 水暴漲,壞京城官署、軍營、寺觀、祠廟、民舍萬餘區,溺 死者以萬計,又壞河清縣豐饒務倉庫、軍營、民舍百 餘區。」
《畫墁錄》:洛中耆舊言:「伊洛水六十年一泛濫為戕害。 自祥符至熙寧中,自福善坡以北,率被昏墊,公私蕩 沒。」
《宋史神宗本紀》:「元豐七年秋七月甲辰,伊、洛溢。」 《聞見前錄》:「元豐七年甲子六月二十六日,洛中大雨, 伊、洛漲壞天津橋,波浪與上陽宮牆齊。夜西南城破, 伊、洛南北合而為一,深丈餘,公卿士庶第宅廬舍皆 壞,唯伊水東渠有積薪塞水口,故水不入府第。」 《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元年秋七月乙酉朔,伊、洛溢。」 《元史五行志》:「順帝至正四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 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溺 死三百餘人。
《河南府志》:「嘉靖三十二年夏六月,大雨,伊洛漲溢入 城,水深丈餘,漂沒公廨民居殆盡,人畜死者甚多,民 皆木棲,有不得食者。凡七日,取生棗咽之。」
三十九年庚申,偃師、伊、洛泛溢,害稼。
伊水部雜錄
《史記·周本紀》:「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 有夏之居』。」〈註〉《索隱》曰: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 險固,是有夏之舊居。
《後漢書西羌傳》:「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 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
伊洛戎強,東侵曹魯。
楚、晉強盛,威服諸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
《梁書世祖元帝本紀》:「梁興五十餘載,平一宇內,德惠 悠長,左伊右瀍,咸皆仰化。」
《聞見後錄》:「伊、洛二水自東南分,徑入城中。而伊水尤 清澈,園亭喜得之,若又當其上流,則春夏無枯涸之 病。」呂文穆園在伊水上流,木茂而竹潤,有亭三:一在 池中,二在池外,橋跨池上相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