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北逕褒信縣故城南,而東流注之者也。

又東過期思縣北。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 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諸,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楚滅 之,以為縣。漢高帝十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 北隅有楚相孫叔敖廟,廟前有碑。

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弋陽縣南垂山,西北 流歷陰山、關、逕二城間,舊有賊難軍,所謂「頓防。」西北 出山,又東北流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 北去弋陽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東北流逕詔 虞亭東,而北入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縣即春秋之 鹿上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 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執金吾陰鄉 侯識為侯國者也。

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廬江, 故淮南也,漢文帝十六年,別以為國。應劭曰:「故廬子 國也。」決水自舒、蓼北注,不於北來也。安豐東北注淮 者,窮水矣,又非決水,皆誤耳。

淮水又東,谷水入焉。水上承富水,東南流,世謂之 谷水也。東逕原鹿縣故城北,城側水南。谷水又東逕 富陂縣故城北,俗謂之成閭亭,非也。《地理志》曰:「汝南 郡有富陂縣。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鄉侯王霸為富 陂侯。」《十三州志》曰:「漢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陰置,多陂 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谷水又東,於汝陰城東南 注。下有缺字

淮水又東北,左會潤水。水首受富陂,東南流為高 塘陂,又東積而為陂水,東注焦陵陂。陂水北出為鮦 陂,陂水潭漲,引瀆北注汝陰,四周隍塹,下注潁水。焦 湖東注,謂之「潤水。」逕汝陰縣東,逕荊亭北,而東入 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水出六安國安豐縣窮谷。 《春秋左傳》,楚救灊,司馬沈伊戍與吳師遇于窮谷者 也。川流泄注于決水之右,北灌安豐之左,世謂之安 豐水,亦曰窮水,音戎,並聲相近,字隨讀轉,流結為陂, 謂之窮陂。塘堰雖淪,猶用不輟。陂水四分,農事用康。 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安豐有窮水,北入淮。淮水 又東為安豐津,水南有城,故安豐都尉治。後立霍丘 戍淮。淮中有洲,俗號關洲,蓋津關所在,故斯洲納稱 焉。《魏書國志》有曰:「司馬景王征毋丘儉,使鎮西將軍、 豫州刺史諸葛誕從安豐津先至壽春。儉敗,與小弟 秀藏水草中。安豐津都尉部民張屬斬之,傳首京都。」 即斯津也。

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又東, 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淮水又東,左合泚口,又東 逕中陽亭北,為中陽渡,水流淺磧,可以厲也。

淮水又東流,與潁口會,東南逕倉陵北,又東北流,逕 壽春縣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 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漢高帝四年,為淮南國;孝武元狩六年,復為九江焉。 文穎曰:「《史記貨殖傳》曰:『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 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 章、長沙為南楚。是為三楚者也』。」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東北流逕蛇地 南,又歷其城東,亦謂之「清水。」東北流注于淮水。謂之 「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

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淮水于 壽陽縣西北,肥水從城而北,入于淮,謂之肥口。淮水 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縣右出,東南 流,逕城父縣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縣故焦夷之地。 《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實城父 矣。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夷田。杜預曰: 「此時改城父為夷,故傳實之者也。」言夷田在「濮水西 者也。」然則濮水即沙水之兼稱,得夏肥之通目矣。漢 桓帝永壽元年,封大將軍梁冀孫桃為侯國者也。夏 肥水自縣又東逕思善縣之故城南,漢章帝章和三 年,分城父立。夏肥水又東為高陂,又東為天淙陂,水 出分為二流,南為肥水,北為雞陂。夏肥東流,左合雞 水。水出雞陂東為黃陂,又東南流,積為茅陂,又東為 雞水,《呂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投之雞 水」是也。雞水又會肥水,而亂流東注,俱入于淮。 淮水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對岸山上結二城 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馬跡,世傳淮南王乘馬昇仙 所在也。今山之東南石上有大小馬跡一十餘所,仍 今存焉。淮水又北,逕下蔡縣故城東,本州來之城也。 吳季札始封延陵,後邑州來,故曰延州來矣。《春秋》襄 公二年,蔡成公自新蔡遷于州來,謂之下蔡也。淮之 東岸,又有一城,下蔡新城也。二城對據,翼帶淮濆。淮 水東逕八山北,山上有老子廟。淮水歷潘城南,置潘 溪戍。戍東側潘溪,吐川納淮,更相引注。又東逕梁城, 臨側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迤為湄湖。淮水又右 納洛川于西曲陽縣北。水分閻溪,北絕橫塘,北逕蕭 亭東,又北,鵲甫溪水入焉。水出東鵲甫谷,西北流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