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垂鄉也。漢高帝破黥布于此縣,舊都尉治,王莽之蘄

城也。」水上有古石梁處,遺基尚存。渙水又東逕穀陽 縣,右會八丈故瀆,瀆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渙。渙水又 東,逕縠陽戍南,又東南,逕穀陽故城東北,右與解水 會。水上承縣西南解塘,東北流逕穀陽城南,即穀水 也。應劭曰:「城在穀水。」又東北流,注于渙。渙水又東南, 逕白石戍南,逕蚿城南,洨水注之。水首受蘄水于蘄 縣,東南流逕穀陽縣,八丈故瀆出焉。又東合長直故 溝,溝上承蘄水,南會于洨。洨水又東南流于洨縣故 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王莽更名 其縣曰育城。應劭曰:洨水所出,音絞,《經》之「絞」也。洨水 又東南,入于淮。故應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東至 巉石山,潼水注之。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 郡之屬縣,王莽更名成信矣。南逕沛國夏丘縣,絕蘄, 逕夏丘縣故城西。王莽改曰歸思也。又東南流,逕臨 潼戍西,又東南至巉石西南入淮。

淮水又東逕浮山。山北對巉石山,梁氏天監中,立 堰于二山之間,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潰 淮矣。

淮水又東逕徐縣南,歷澗水注之。導徐城西北徐 陂,陂水南流絕蘄水,逕歷澗水西,東南流,注于淮。 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東城 縣故城南。漢以數千騎追,羽帥二十八騎引東城因 四隤出,斬將而去,即此處也。《史記》:孝惠八年,封淮南 厲王子劉賜為侯國。《地理志》:「王莽更名曰武城也。」池 水又東北流,歷二山間,東北入于淮,謂之池口也。 淮水又東,蘄水注之。水首受睢水于穀熟城東北, 東逕建城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 子劉拾為侯國,王莽之多聚也。蘄水又東南逕蘄縣, 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于此。火為狐鳴處也。南則 洨水出焉。蘄水又東南,北入八丈故溝出焉。又東流, 南北長直故瀆出焉。又東入夏丘縣,東絕潼水,逕夏 丘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潼縣南,又東流入徐縣。東絕 歷澗。又東逕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注于淮。

淮水又東歷客山,逕盱眙縣故城西。《地理志》曰:都 尉治。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蒙之為侯 國,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東逕廣陵,歷淮陽城, 北臨泗水,岨于二水之間。《述征記》:「淮陽太守治,自後 置戍,縣亦有時廢興也。」

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泗之會,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 所謂「泗口」也。

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淮 水右岸,即淮陰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向九 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逕淮陰 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高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王 莽之嘉信也。昔韓信去下鄉而釣于此處也。城東有 兩冢,西者即漂母塚也,周迴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 母食信于淮陰,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東 一陵即信母冢也。縣有中瀆水,首受江于廣陵郡之 江都縣,縣城臨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縣為一都之 會,故曰江都也。」縣有江水祠,俗謂之伍相廟也。子胥 但配食耳。歲三祭,與五岳同舊水道也。昔吳將伐齊, 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 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地理志》所謂 「築水」也。地理志江都有渠水而北至末口。淮自永和中,江都水 斷,其水上承歐陽,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楚漢 之間為東陽郡。高祖六年為荊國,十一年為吳城,即 吳王濞所築也。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 更曰廣陵。王莽郡曰江平,縣曰定安。城東水上有梁, 謂之「洛橋。」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 二湖東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舊道東 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出夾耶,乃至山陽矣。至 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 湖逕渡,渡十二里,方達北口,直至夾耶。興寧中,復以 津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北口,沿東岸二十里,穿渠入 北口,自後行者不復由湖。故蔣濟《三州論》曰:「淮湖紆 遠,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穿溝,更鑿馬瀨,百里渡湖 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 之故城也。應劭曰:『在射水之陽。漢高祖六年,封左令 尹項纏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監淮亭。世祖建武十 五年,封子荊為山陽公,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 中郎將庾希所鎮』。」中瀆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 謂之「山陽口」者也。

又東,兩小水流注之。淮水左逕泗水國南,故東海 郡也。徐廣《史記音義》曰:「泗水,國名。漢武帝元鼎三年, 初置都郯。四年,常山憲王子思王商為國。」《地理志》曰: 「王莽更泗水郡為順水」,陵縣為生夌,淩水注之。水出 淩縣,東流逕其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于淮,實曰口 也。應劭曰:「淩水出縣西南入淮」,即《經》所謂之小水者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