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又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入陰平,得東維水,水 出西北維谷,東南逕維城西,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 南,逕陰平故城南,王莽更名「摧虜矣」,即廣漢之北部 也。廣漢屬國都尉治,漢平帝永初三年按漢紀平帝有元始後漢 安帝有永初分廣漢蠻夷置。有白馬水,出長松縣西南,而 白馬漢一作溪東北逕長松縣北,而東北注白水。白水 又東逕陰平大城北,蓋其渠帥自故城徙居也。白水 又東,偃溪水出西南,偃溪東北流逕偃城西,而東北 流入白水。白水又東逕偃城北,又東北逕橋頭。昔姜 維之將還蜀也,《雝州》。宋本作雍州刺史諸葛緒邀之於此, 後期不及,故維得保劍閣,而鍾會不能入也。白水又 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稱矣。白水又東逕郭 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於陰平也,築之,故因名焉。 白水又東,雝川水,出西南雝溪,東北注白水。白水又 東合空冷水,傍溪西南窮谷,即川源也。白水又東南, 與南五部水會,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東南流,東 源出郎谷,西南合,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逕建陽郡 東,而北與一水合,二源同。缺二字成三溪,西南流入于 白水。白水又東南逕白缺二字故城東,即白水郡治也。 《經》云「漢水出其西」,非也。白水又東南,與西谷水相得, 水出西溪,東流逕白水城南,東南入白水。白水又南, 左會東流水入極溪,便即水源也。白水又南逕李云疑脫 武字興城東,又東南,左得刺稽水口,溪東北出,便水源 矣。白水又東南,清水左注之。庾仲雝曰:「清水自祁山 來,合白水,斯為孟浪也。」水出於平武郡,東北矚累亙 下,南逕平武城東,屈逕其城南,又西歷平洛郡東南, 屈而南,逕南陽僑郡東北,又東北。宋本作東南逕新巴縣 東北,又東南逕始平僑郡南,又東南逕小劍戍北,西 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嶮,飛閣涌一作通衢,故謂之劍 閣也。張載《銘》曰:「一人守嶮,萬夫沬趄」,信然。故李特至 劍閣而歎曰:「劉氏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不庸才 也!」小劍水西南出劍谷,東北流逕其戍,下入清水。清 水又東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孫云疑脫逕字於吐費城南, 即西晉壽之東北也。東南流注漢水西晉壽即蜀王 弟葭萌所封為苴侯邑,故遂城為葭萌矣。劉備改曰 漢壽。太康中,又曰:晉壽水有津關,段元章善風角,弟 子歸,元章封筒藥授之曰:「路有急難開之。生到葭萌, 從者與津吏諍,打傷其破頭者,可以此藥裹之。」生乃 嘆服,還卒業焉。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沈處也。後漢書廉范字 叔度京兆杜陵人父丹王莽時為大司馬庸部牧客死于蜀范遂流寓西州後歸鄉里年十五辭母西迎 父喪歸葭萌載船觸石破沒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眾傷其義鉤求得之療救僅免于死 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巴西郡治也。劉璋之分三 巴,此其一焉。」闞駰曰:「強水出陰平西北強山,一曰強 川。姜維之還也,鄧艾遣天水太守王頎敗之于強川, 即是也。」其水東北逕武都、陰平、梓潼、南安,入漢水。漢 水又東南,逕津渠戍東,又南逕閬中縣東。閬水出閬 陽縣,而東逕其縣南,又東注漢水。昔劉璋之攻霍峻 於葭萌也,自此水上張達、范彊害張飛於此縣。漢水 又東南,得東水口,水出巴嶺,南歷獠中,謂之「東遊水。」 李壽之時,獠自牂牁北入,所在諸郡,布滿山谷。其水 西南逕宋熙郡東,又東南逕平城東,又東南逕巴西 郡東,又東入漢水。漢水又東,與濩溪水合,水出獠中, 世亦謂之為清水也。東南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 宕渠縣東,又東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鄭縣南巴嶺, 與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謂之「北水。」東南流與難水 合,水出東北巴山,西南注之。又東南流逕宕渠縣,謂 之宕渠水。又東南入漢。

又東南入漢州江津縣東南,入于江。涪水注之,故 仲雍謂「涪內水」者也。

按《博雅釋水》:「漢,達也。」

按:《隋書地理志》,「漢川郡西。」舊曰「嶓冢」,大業初改焉。 有漢水。

按:《唐書地理志》,「金州漢陰郡西城。」有漢水。

陵州,「仁壽郡籍。」東五里有漢陽堰,武德初,引漢水 溉田二百頃。

按《蜀都雜抄》「岷嶓潛沱」之義難解。今蜀山連綿延亙, 凡居左者皆曰岷,右者皆曰嶓。凡水出于岷者皆曰 江,出于嶓者皆曰漢,江別流而復合者皆曰沱,漢別 流而復合者皆曰潛,恐屬《方言》爾。故岷謂之汶,今汶 川是也。漢謂之漾,或謂之沔,或謂之羌。今沿漢水而 東,有寧羌州,有沔縣,又東有洋縣,即古洋州也。洋漾 聲相近,豈皆得名于漢水耶?按《華陽國志》云:「漢有二 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漾流為漢。」是 也。西源出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 沔,故曰漢沔。

按圖書編《漢水》,考《禹貢》云:「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 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 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今按:嶓冢之山,漾水出焉,禹 則自嶓冢而導之,濬其源也。東流則為漢焉,漢即漾 也,而易其名。又東流即為滄浪之水焉,滄浪即漢也, 而易其稱。又東過三澨之水,至於大別之山,南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