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校書》詩,「漢水饒巨石。」
《懷灞上游詩》:「眼前今古意,江漢一歸舟。」
李白《擬古詩》:「漢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漢東樓詩》:「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
《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
《大堤曲》「漢水臨襄陽,花開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淚向 南雲滿。」
常建《送字文六》詩:「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裏一枝 輕。」
錢起《秋夜送趙冽歸襄陽》詩:「欲知別後思今夕,漢水 東流是寸心。」
嚴維《贈送朱放詩》:「昔年居漢水,日醉習家池。」
陳羽《襄陽過孟浩然舊居》詩:「襄陽城郭春風起,漢水 東流去不還。」
張籍《和裴司空酬蒲城楊少尹詩》:「擁節高臨漢水上, 題詩遠入舜城中。」
劉滄《送李休秀才歸嶺中》詩:「秋風漢水旅,愁起。」 胡曾《石城》詩:「古鄂雲間白雪樓,漢江還遶石城流。」
漢水部紀事
子夏《詩序》:「《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 化行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
《竹書紀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漢,遇大兕。」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
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電,江漢水溢。
《陝西通志》:「孝王十三年,大雨雹,牛馬凍死。江漢冰。」 《左傳》「桓公八年,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
莊公四年,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隨人懼,行 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于漢,汭而還。 定公三年,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 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 欲之,弗與。三年止之。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沉,曰:「余所 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
四年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 楚夾漢。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 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漢而 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武城黑謂子 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史皇 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 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 而陳。
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 《新序》: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 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數年而後歸之。昭公濟漢,水 沉璧,曰:「諸侯有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楚人聞之怒, 于是興師伐蔡。
《吳越春秋》:吳王使使謂唐蔡曰:「楚為無道,虐殺忠良, 侵食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舉兵伐楚,願二君有謀。」 唐侯使其子乾為質于吳,三國合謀伐楚,舍兵于淮 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為陣。
《蘇州府志》:「闔閭九年,闔閭悉興兵西戰楚,至漢水。」 《漢書高皇后本紀》:「三年夏,江水、漢水溢,流民四千餘 家。」
《四川總志》:「呂后七年,地震,羌道山崩,江漢水溢。後五 年,江漢水又溢。」
《漢書·高皇后本紀》:「八年夏,江水、漢水溢,流萬餘家。」 《華陽國志》:「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馬妙 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夙喪夫,執共姜之 節,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沉 於西漢水而死。有黃鳥鳴其葬處,徘徊焉。國人傷之, 乃作詩曰:『關關黃鳥,爰集于樹。窈窕淑女,是繡是黼。 惟』」彼繡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
《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二年「九月,漢水溢。」
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
《吳志孫權傳》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于襄陽,曹 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 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三國蜀志關羽傳》:「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羽率眾攻曹 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所督 七軍皆沒,禁降羽。」
《魏志曹仁傳》:「仁屯樊,拜征南將軍。關羽攻樊,時漢水 暴溢,于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版。 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 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 水亦稍減。」
《蜀志先主傳》:「少府王謀等上言,前關羽圍樊襄陽,襄 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于淵泉,暉景 燭燿,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 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 光先見,璽出漢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 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