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懷范蠡之功,鑄金以存 其像。亮德軌遐邇,勳蓋來世,王室之不壞,實賴斯人。 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 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黷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 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謂宜近其墓,立之沔陽, 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始聽立祀,斯廟蓋所啟置也。鍾 士季征蜀枉駕,設祠營東,即《八陣圖》也。遺基略在,崩 褫難識。

沔水又東,逕西樂城北。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險固。 城側有谷,謂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諸葛亮 築以防遏。梁州刺史楊亮以即嶮之固,保而居之。為 苻堅所敗,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居此城。城東容 裘谿注之,俗謂之洛水也。水南遵宋本作導巴嶺山東北 流,水左有故城,憑山即嶮,四面阻絕。昔先主遣黃忠 據之,以拒曹公。谿水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流注於 漢。

漢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陽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 清撿,出佳鱯,二曰濁撿,出好鮒。常以二月八日取之, 美珍常味。鱯似鯰而大白色鮒一名鰿今之鯽也度水南逕陽平縣故 城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而南流注于漢水。又東, 右會溫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湧, 冬夏湯湯,望之則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 皆有硫黃氣,赴集者常有百數。」池水通注漢水。 漢水又東,黃沙水左注之。水北出遠山,山谷邃嶮, 人跡罕交,谿曰「五丈谿。」水側有黃沙屯,諸葛亮所開 也。其水南注漢。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遠望 山墳,嵬嵬狀高,及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 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擣衣石, 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漢,謂之女郎水。

漢水又東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 門,歷故棧道下谷,俗謂「千梁無柱」也。諸葛亮《與兄瑾 書》云:「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 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今水 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又云:「頃大水 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 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後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謂是道也。 自後案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逕,涉者浮梁振動, 無不搖心眩目也。褒水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 之會故也。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 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東南,得丙 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 穴口廣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懸注,魚自穴下透 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稱「嘉魚 出于丙穴,良木攢于褒谷」矣。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 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 校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逮靈帝建和二年,漢太中大 夫同郡王升嘉厥開鑿之功,琢石頌德,以為石牛道。 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 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厥蓋因而 廣之矣。《蜀都賦》曰:「岨以石門。」其斯之謂也。門在漢中 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東南,歷褒口,即褒谷之南口 也。北口曰斜,所謂「北出褒。」褒水又南逕褒縣故城東, 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漢昭帝元鳳六年置。褒水又南 流入于漢。漢水又東逕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 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為岨,西北並 帶漢水。其城宿是流雜聚居,故世亦謂之流雜城。 漢水又東逕漢廟堆下。昔漢女所遊,側水為釣臺, 後人立廟于臺上,世人睹其頹基崇廣,因謂之「漢廟 堆」,傳呼乖實。又名之為「漢武堆」,非也。

又東過南鄭縣南。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 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懷王衰弱,秦略取 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耆舊傳》 云:南鄭之號,始于鄭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 故以南為稱,即漢中郡治也。漢高祖入秦,項羽封為 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大城周四十二 里,城內有小城,南憑北結,環雉金墉漆井,皆漢所修 築。地沃川嶮。魏武方之《雞肋》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 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緒鎮南鄭而還。晉咸康中,梁州 刺史司馬勳斷小城東面三分之一,以為梁州漢中 郡南鄭縣治也。自齊、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漢陰城 也,相承言呂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 川,故水得其名。廉水又北注漢水,漢水又右合池水, 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蓋社主之 流,百姓四時祈禱焉。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諸田,散流 左注漢水。

漢水又東得長柳渡。「長柳」,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 碑銘》尚存,文字剝落,不可復識。漢水又東,逕胡城南, 義熙十五年,城上有密雲細雨,五色昭章,人相與謂 之「慶雲,休符當出。」曉而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