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峨冠執笏,危坐蒲團之上,因名。俗訛為「媳婦山。」 虎牙山在州東南五十里,江北岸有黃赤文,似虎牙 在石壁間。
荊門山江南岸與虎牙山袤迤相對,上合下空,有若 門象。一名仙人橋。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復避荊 門而北,凡兩岸橫流,乘風奮楫而上,否則寸寸以幾, 艱如拔山。相傳即公孫述作浮橋處。按:十二培之險, 莫險于荊門;而虎牙之險,則磯石大小,蹲踞隱現,正 若虎牙戟列,舟人望而辟易。「虎牙」之名始此。惟「虎牙」 不可上,乃渡向南岸,由荊門而上。是虎牙更險於荊 門也。
「狼尾灘」三峽中惟此數灘最險。
「鹿角灘」一石支水噴怒如雪。
《虎頭灘》嶙峋峙立,石文斑爛,所謂「晴斑同豹變,夜吼 忽生風」也。
虎牙灘歐陽公詩所謂「醉裡人歸青草渡,夢中船下 虎牙灘」是也。
按《宜都縣志》大江,《水經注》云:「江水南歷峽,徑宜昌之 揷竈,又東經宜昌縣北雲池,揷竈俗名鍋竈口。」 清江即彝水也,源出舊施州開蠻界,經建始縣流入 長陽,至本縣入大江。兩水相合,清濁劃然。
雞頭山在縣北十五里。清江南岸。
漢洋河在縣西十里。發源天址,經魚洋關,下會清江 入大江。
無盡泉在縣西五里大江北岸。
按《枝江縣志》,沱水源自岷山,出于江,至於沱。《禹貢》所 謂「沱潛既道。」註云:「南郡枝江有沱水」,即此是也。 花溪,在縣西南五里,水通大江。
港溪在縣西南三里。水通大江。
石鼓山在縣東南十里。崎立江濱。
按《松滋縣志》:「川江在縣北一里,岷山至此分為三泒, 流三十里,復合為一,達江陵入大江。」
「射垛岩」岩近江水而立,直豎若侯。昭烈入蜀,道經於 此,隔江戲射,矢至沒石,故名。
按《石首縣志》:「大江自四川東下,歷枝江、松滋、公安三 縣,過石首,又東過岳州之華容」桑欽《水經》云:「大江右 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注云:「赭要,洲名,在大江中。 楊林口在縣西南三十里。」
石首山在縣北。江中有石峙立,為諸山之首,故名。 龍穴水,在縣西南五里。《水經注》:大江右有龍穴水口, 昔禹濟江,黃龍夾舟,故名。
《楊子洲》在大江中,有蛟患。荊佽飛濟此,忽遇兩蛟,斬 之,自後無患。
瀦水灣在縣西一里。近大江南岸。
潭子灣在縣東六十里,大江南。
李金灣在縣東六十里,大江北。
按《監利縣志》,夏水在縣東南五里。《禹貢傳》注云:「華容 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按《公安縣志》,「大江在縣城北。」
三穴橋江水支流,由虎溪口逕此以入洞庭。
按《荊州府志》:大江在府城南,發源自岷,逕此東與漢 水合。蘇代之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於汶,乘夏水而 下,五日至郢。」即此水也。盛弘之云:朝發白帝,暮到江 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加疾也。
漢水由岸口分入,合楊水、湖水而東南流,注于江 江津口,江水所過。《家語》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 不可涉也。」
靈溪在府城西九里。《水經注》云:「靈溪水無泉源,上承 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合有靈溪戍,背河 面江,西帶靈溪,故名。
黃潭淵在大江北,逼近江堤,內外皆水,捍築取土維 艱。
《龍二》淵在大江北,潭深不測,近濱大堤。
梅花港江水支流。
八角井在城東,下有海眼通江。觀泉水之增減,識江 流之消長。
燕尾洲《桑欽》曰:「江水又東逕燕尾洲,蚌城在其上。 枝迴洲在縣西南,江水自此分而為南北江。」
邴里洲在寵洲下。《酈注》云:「洲有高沙湖,湖東北有小 水通江。」
南浦在江南岸。《水經注》云:「江浦右迤南浦曲,世謂之 江曲。」杜甫有《出江陵南浦寄鄭少尹》詩。
沙市在府城東南十里大江濱。宋王安石詩:「沙市放 船秋月白。」一名沙頭。
按《安陸府志》:「江水在沔陽州城南二百里,源出岷山, 與漢水合。」
長夏河在沔陽州城南四十里。江之沱也。
按《岳州府志》:「大江發源岷山,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 西北城陵磯,合洞庭諸水東流,岷江為西江,灃江為 中江,湘江為南江,會於磯下,故又名三江口。宋慕容 延釗等師大破周保權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