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百八卷目錄

 海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三百八卷

海部彙考二

按《江南通志》:蘇州府大海,潮汐所通,渺無涯際,其沙 港不可勝載。崇明居海中,太倉、嘉定、常熟亦各濱海, 俗謂「蘇州海。」

松江府大海環府之東南二境,其東接諸湖,混茫無 際。

淮安府海,在海州城東二十八里,南接朐山,北接贛 榆,西趨州。往來所渡,廣二十餘里,渡此者必擇日致 祭,非七日內不得渡。若有公務急追,亦豫先祭請。 揚州府「大海」,在府城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州、 如皋,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濱也。

按《蘇州府志》:「壽山北濱大海。」

按《松江府志》:「大海環府之東南二境,松江與黃浦會 而入焉。其會處曰蹌口,其南與紹興、寧波相望。耆老 云:深夜籟寂,時越中雞犬之聲相聞,若天日晴明,南 岸諸山皆歷歷可指。自金山東過勝山為南洋,又東 至洋山,又東南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為蘇州洋,又 東為東大洋。自南大洋又南歷閩廣,通南海;自東大」 洋北歷山,東通遼海。《上海縣志》云:海在縣東七十里, 北起嘉定,南抵華亭,東接諸番,而日本最近。宋、元間, 入貢皆由青龍市舶司,後漸徙於四明,貢者不復取 道。沿海皆淺灘,不逮閩浙百一,俗號窮海,獨鹽利為 饒。自清水灣以南,較川沙以北,水鹹宜鹽。近有沙堤 壅隔其外,水味浸淡,而煮海之利亦微。明陸深曰:「聞 諸鄉父老言,潮起於南匯嘴,始若湧突,旋分兩派,南 派南漲入錢塘江,北派北漲入揚子江。南匯嘴者,海 之一曲也,在邑東南百里。」而《海鹽志》云:「海潮東北自 金山而來,西南至浙江,名上潭,自浙江回歷海寧茶 灣,至澉浦,為下潭。金山在海中,屬華亭,在南匯之東 北。又曰:葫蘆山在澉」浦鎮東南六里,海上出沒潮中, 如葫蘆云。澉浦在金山西南,疑潮源也。

凡內水出海,其水力所及,或至千里、或至幾百里,猶 淡水也;潮至,還吸以入,故鹹水不至內地。若海塘損 壞,則鹹水漫入,不惟有漂溺之患,且害禾稼矣。至於 海潮往來,如人呼吸然,晝夜相應;此一氣自然之候 也。謂「潮有源」者,似未可信。

金山在府東南海水中。舊《志》云:「去府九十里」,周康王 嘗於此築城,其北即古之海鹽縣,後淪於水。今山去 海一潮之涉。

小金山亦在海中。楊維楨云:「予嘗北渡揚子江,訪金 山之勝,而不知淞之南又有所謂大金、小金,出沒於 雲海之中,如壺嶠之在弱水外也。」

按《淮安府志》鹽城縣,「大海在治東,自海浦東北出海 洋五十里,古漕運自此出洋達直沽。」

小海在治西,兩灘蒲葦中流,行舟源出通、泰,夏泛冬 落,西北入東塘河,達射陽湖入海。

范公堤即捍海堤。《安東志》名古淮堤云:「堤在鹽城東 二里,自東北直抵通泰海門。唐大曆中,黜陟使李承 為淮南節度判官,謂海潮漫為鹹滷,雖良田必廢。請 自楚州鹽城南抵海陵,修築捍海堤,綿亙兩州,潮汐 不得侵淫。」宋天聖中,張綸剌泰州,專圖修復,時范仲 淹監西溪鹽倉,悉力贊之,謂「當移堤勢而西,稍避其」 衝,仍疊石以固其外,紆斜迤邐如波形,不與水爭,天 聖五年功成,因名「范公堤。」

安東縣張網海口,在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南接淮, 北入海;即淮之義港也。

贛榆縣東海,在縣治東十五里,即「大海。海在縣境南 北凡一百四十里,西通於河,凡九口,東不可紀極。先 朝魚鹽之利,歲以數萬舟楫沿岸而南則新壩等處, 北則安東衛等處,東則朝鮮、日本,皆一望無際。 秦山在海中,去岸四十里。」

小鬲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海中,孤峰獨秀。漢定天 下,田橫與其徒五百人入海,壘石為城於此。

海州西島:在海西崖。

按《揚州府志》:「大海在郡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 州、如皋,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濱也。至呂四 場東南廖角嘴,始與江合。唐大曆中,黜陟使李承式 刱築捍海堰。宋開寶間,知泰州王文祐加葺。天聖初, 范仲淹監西溪鹽倉,力請發運使張綸疊石重築,長 一百四十三里,闊三丈,高一丈五尺,始無海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