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塘山在縣東南海中,約半潮可到,周環二百餘里。 蘭山在縣東昌國東北海中。

秀山在縣東昌國東北海中。

岱山在縣東昌國東海中,約一潮可到。

石門山在昌國東海中,兩山壁立如門。

黃公山在昌國東海中。

順母山在昌國東海中。

盤嶼山:與竹嶼山隔海對峙。山勢盤旋,故名。

「西蘭山」、大若山、檉岸山、浡塗山、巉石山、滕嶴山、窄峉 山,俱在昌國南海中。

小竿山、大竿山、蘭山、崑斗山、麻嶴山、蛟山、登部山、馬 秦山、黃砂山、徐公山、雙嶼山、石珠山,俱在昌國東南 海中。

東勾曲山、石馬山、石牛山、嶴山,俱在昌國東海中。 浪港山、深水山、莆嶴山、蛇山、竹山、洋山。東蘭山、元霍 山。西枯山。東曉山。東枯山、桑子山、石蜀山。東朐山、川 石山、北壁山、大衢山、小衢山、三星山、冷嶼山。西須山、 須皓山、落華山、青。山、馬跡山、「丁興山」、陽山、陳錢山, 俱在昌國東北海中。

補陀洛迦山,在縣東故《昌國》縣東海中約一潮可到。 桃花山,在縣東昌國東南海中。

東霍山在縣東昌國東北海中。

「大磧山,東郛山,東岱山,西朐山、大洋山」、弔嶼山,俱在 昌國北海中。

回峰山、西良山、長塗山、三姑山、灘山、長白山、西岱山、 正策山、吳農山、如岸山、橫子山、冊子山、西桑山、五嶼 山、宜山、龜鱉山,俱在昌國西北海中。

嘉門山、曉峰山、小茆山、大茆山、三山、砂羅山,俱在昌 國西海中。

藿山、黃石山、雞鳴山、東豸山、大板洋山、西豸山、黃馬 乳山、虎頭山、白踏山、大桑山、青屯山、黃隆山、楊岸山、 畫拷門山、小磧山、黃羅門山、大小板山、綠獅山、大小 鐲山、廟址山皆在海中,今莫詳所在。

鐵杵山:在烈表之西南童山。鐵色,首尾大而腰細,橫 臥海中如杵然。

石衕門山:在青雷頭山東南海中數峰崛起,潮汐經 流其中。

螺頭山在昌國東南。有島突起海心,其狀如螺。 黃崎江,在縣東南一百十里。自崎頭海洋分派為支 江,西北流約半潮至蛟門出大海。

梅山江在縣東南十里。自崎頭海洋發潮,西北流入 烏崎頭山港,經大嵩通於海。

象山,在縣東四十里大海中。

白石山在縣西北六十里海港中。為奉象之境。 烏嶼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孤縣海中。

天門山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海中。兩峰對峙,即《漢書》 所載「東門」也。明初建衛於此。有昌國舊城,接寧海之 東境,亦海道之要衝也。

東西濤山,在縣南海中一百二十里,四面風濤,未嘗 少息,因名。

大佛頭山高出海中諸山數百丈,週一百餘里。日本 入貢,以此山為嚮導。內平曠膏腴,耕種甚利。《事林廣 記》有云:「東仙源為海中福地。」即此。

海東曰錢塘,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船閩船之 所經。自錢塘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台溫。 按《紹興府志》:「海在府境北,邊海所屬五縣,蕭山去海 二十里。」

「山陰去海四十里,會稽去海二十里,上虞去海六十 里,餘姚去海四十里。」《博物志》:「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 地在其中蓋無幾,四海之內,皆復有海也。」《初學記》:「凡 四海通謂之裨海。外復有大瀛海環之,一曰百谷王, 又曰朝夕池,曰天池,亦云大壑巨壑。海中山曰島,洲 曰嶼。」今紹興北海及海之支港,猶非裨海也。王粲《海 賦》云:「翼驚風而長驅,集會稽而一睨。」是也。北流薄於 海鹽,東極定海之蛟門,西歷龕、赭,入鱉子門,抵錢塘, 而江湖之水宗焉。商賈苦內河勞費,或泛海取捷,謂 之登潬。潬者,海中沙也。遇風恬浪靜,瞬息數百里,狂 飆忽作,亦時有覆沒,或漂流不知所往。若暑薄涼微, 天雨初霽,海中則有蜃氣夾雲而興,倏忽變幻,千態 萬狀,大為奇觀。秋冬值風雨之候,又時有海氛,彌望 蓊鬱云。 海潮晝夜凡再至,朝曰潮,夕曰汐,卯酉之月,特大於 餘月;朔望之後,特大於餘日。大即洶湧,高十餘丈。其 非時而大者,謂之海溢。宋朱中云:「適遇巨風,推之而 來,後浪擁前,故忽大,而且久不退。」又夏則晝小而夜 大,冬則夜小而晝大,俗謂潮畏熱畏寒云。蕭山潮候, 率遲於餘姚。昔人謂餘姚平,來蕭山者必登潬而後 至,非也,地勢高下然耳。

官海塘跨山、會二縣,在山陰者又謂之「南塘。」西自廣 陵斗門,東抵曹娥,亙一百六十里,即故鏡湖塘也。東 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所築以蓄水,水高於田,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