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8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盈,三辰而縮。一晝夜而消長凡再,然積二日而必差 一辰,則應月之驗耳。何也?日行一晝夜,運旋三百六 十五度而天一周。月之行也,一晝夜不及日十二度 有奇。以晝夜百刻計之,一刻該得三度六分半。潮惟 應月,故一消一長,得六時二刻有奇。一晝夜再消長, 共得十二時四刻強,恰好湊及十二度有奇之數。積 二日,共差八刻強而遲一時。積十四日半,得刻凡五 十,而潮復值其初。此所以二日必遲一辰,而朔望之 潮所以相同也。初一、初二之月,則夕隱於西,而晨出 於東;十五、十六之月,則夕生於東而晨沒於西。故水 皆以此時漲乎東西。至其日夜之中,則月或在天上, 或在地中,皆臨子午之位,故潮皆以此時平乎南北。 潮視月升沉,以為消長,自古及今,未之能易也。《新會 志》則以潮汐分為五節,初一、初二、初三、十六、十七、十 八,則謂之平;初四、初五、初六、十九、二十、二十一,則謂 之落,言水勢微劣也。初七、初八、初九、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四,則謂之敗,魚蝦退散,網罟不施。初十、十一、十 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則謂之起。種植醞釀,醫灸 忌行。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則謂之旺。 余襄公云:「晦望前三日潮勢長,後三日潮極大,即此 起旺之期也。月弦之際,潮之去來,合沓不盡,即此敗 落之期也。」潮海濱大,則以十三日為起水,至十八、十 九為大水時,二十日為落,至二十七日為小水時;二 十八日為起水至。初三、初四為大水時;初五為落至, 十二為小水時。至于朔望之晨,我處已消,而惠州所 屬之潮方長。則海門有遠近地勢,或南或北,有不能 盡一者耳。今居民以指掌布十二時,復以「長、平、滿、落、 半竭」六字推之,亦甚準云。

潮陽縣治外,皆海也。溟波拍天,獨大湖有匯澤,號「龍 潭」,神龍居之,雲雨以興。

白牛巖又東十里為錢澳山,前有蓮花峰。其北為鍾 山,南臨大海,有石曰「鎮海將軍。」又東五里為太湖山, 南臨大海,下有龍潭。東十里曰廣澳山,北有招收山, 三面距海。又北十里則磊口山也,馬耳山在其外,是 為洋海之門矣。

揭陽縣濱海。有桑浦山,在縣東百里,跨于海陽界。 饒平縣南澳山,在縣城二百里,海中山也,周三百餘 里。

惠來縣金剛髻山:在縣城東北七十里海上。

赤沙澳:在縣城南四十里。可蔽海濤。

澄海縣大海在縣城東。又有鳴洋,在外沙海中,聲起 若雷,東風西雨,海人候之。

潯洄山:在縣城西南五十里,亦名「巡梅。」突起海中,接 潮陽界。

小萊蕪山:在縣城東十里海中。亦名留子山。

牛田洋:在縣城西北四十五里。東南通海。內沙汕九 條,曰「沙馬橫。」在洋中,激流湍急,能覆舟,產諸海。錯 鳴洋:在南灣海中,時或震動如雷鳴。東則風,鳴西則 雨,海人以為驗。

按《肇慶府志》,新興縣金臺岡在縣東南九十里廢信 安縣海中。

陽江縣大海在縣南三十里北津港之外。西南自電 白縣界連接陽江境,歷雙魚城,又歷海陵山,過北津 港至海朗城,皆設兵防。蓋陽江之門戶也。大澳東北 即新寧縣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門上下川,俱倭夷 停泊之處。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雙魚角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雙魚所左側。臨大海, 頗險。

筊杯石在雙魚角西南五里,雙屹大海中,中通一門, 雙魚所,舟航所從出入也。

馬鞍山:在筊杯石稍東,屹立大海中。

糞箕山:在馬鞍山東,屹立大海中。

海陵山:在縣城西南七十里。大海環之。

北津山在縣城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自東沿海迤 𨓦而來,外捍奔潮,內衛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 海亭。

南津山,與北津同夾海口。其山亦堤海,而西數里方 止。

獨石界,在南北津二山之間,高十餘丈,周四十餘丈, 出海口二里許,下深不測。

銀坑山:在南津山側。稍西五十里為馬母山。在大海 中。

麻龍渡山: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大海。

三汲山在縣東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

小鑊山、中鑊山、大鑊山三鑊皆在大海中,相去數十 里。大鑊高二百餘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已非陽江 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白石港:在縣西一百里。一名石門港。在郎官山下,通 大海。

三丫港在縣東南六十里海濱,源出紫蘿山,西流七 十里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