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8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崎山:在香山北十里,環三面皆海。

圭峰在縣東北海濱,與黃崎山相對於海門。

大聖巖在圭峰北,亦濱海。

樂嶼:在大聖巖東北海中。

按《興化府志》:莆田縣「持久山發脈,自雙髻山嵂崒蜿 蜒數里許入海。海中突起二嶼,一色鬱蔥,名青嶼;一 色如璊,名赤嶼,皆壘石,狀類覆釜。」

大蚶山:在府城外東七十里大海上。

柯山:由壺山東南行,至海而止,舊名「松山。」

大孤嶼、小孤嶼:俱在縣東七十里海上。

嵩山在海濱,其山峭拔,上有「嵩山院。」

小嶼在海中,潮退有石橋可渡,居民千家。

礪山在海中,山石如礪,舊作「蠣山。」

籜龍山:《通志》載,有龍空井在山下。林蒙亨《螺江風物 賦》:「大海迎其潮兮,支分於籜龍嶽秀」

湄洲嶼,一名希江;有黑白搏石,可為碁子。在大海中, 與琉球相望,天后廟在焉。洪武、永樂中,兩加封號,香 火甚盛。廟其故居地也。林艾軒《與林晉仲書》:「海中一 山,名湄洲。隔岸視之,約五、七里許,一水可到。此洲乃 合兩山蜿蜒之狀,有田數十頃,可耕可食,魚米極易 辦,可以卜室讀書。隔絕人世,無賓客書尺之擾。島居 之樂,惟某為知之。」

赤崎山:在海中,土色赤。

南日山,舊名「南匿」;在平海衛東大海中,與琉球相望。 南洋海堤,自興福里東山陡門東邊樓下埭起,至今 澳翁石阜埭止。堤長九百九十五丈一尺,基廣六丈 或五丈,面廣一丈五尺或三尺,高或一丈三尺二尺。 因地勢損益於其間也。

東山陡門西畔落仔埭起,至鵝脰庵連江里接界止, 堤長七百三十丈。

連江里鵝脰庵以北起至東角止,約長二里,堤長五 百四丈。

東角至「遮浪」,約長一里,堤長二百丈。

遮浪新莊埭十三分,埭曲灣埭厝後埭堤長七百六 十一丈二尺。

海邊村自遮浪頭新莊埭溝起,至港東垕江西塔埭 止,堤長八百九十六丈四尺六寸。

垕江:自海邊葉厝埭起,至陳埭尾船澳止,堤長三百 七十三丈八尺。

港東西邊至林墩陡門,約長一里,堤長二百餘丈。 林墩陡門至港西,約長一里,堤長二百六十丈。 港西週遭曲折至寧海橋南岸止,約長一里半,堤長 四百二十丈。

寧海橋南岸之西,歷下江頭至下埭止,約長二里,堤 長五百四十丈。

莆田里下埭以西,歷游埭至西江,約長四里,堤長九 百六十丈。

西江至清浦西溝,約長一里餘,堤長二百八十丈。 西溝尾至國清里洋城地方,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 四十丈。

國清里洋城陡門起,至落仔埭陡門止,週遭曲折,約 長一里,堤長二百六十丈。

南力里章魚港起、至白埕止,週遭曲折,約長四里,堤 長九百二十丈。

胡公里古山陳使埭起,至熙寧橋頭止,約長二里,堤 長五百六十丈。

熙寧橋上歷何厝至三涵止,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 八十丈。

維新里後廖至鄭坂止,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九丈。 右海堤惟東角、遮浪二處在東北方,潮水衝激,古有 石砌海堤。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將石堤拆砌, 平海莆禧二城堤僅泥築,三十年崩,耆民朱存仁赴 京建言,上差林汝楫同通判董彬起工協築。永樂三 年又崩,耆民林孟達赴京建言,得「積」字八百二十號, 「勘合照舊協築。」四年又崩,有耆幹黃元禮起工督築, 基址不平。成化六年又崩,知府申文撫按,起通縣民 夫七千餘人,移高更築,功最鉅,自是郡縣時加修治。 十六年八月,颶風激浪,堤大崩,知府劉澄踏看,起民 夫協築。二十三年又崩,知府申文、御史董復,委同知 桂籍督築。弘治三年又崩,同知朱梅為給築堤工食, 人稻一石。五六兩年,颶風重作,堤大崩,耆幹謝養呈 請計工助築。嘉靖十三年又崩。知府黃一道於沿海 潮汐衝激去處,築天、地、元、黃四石磯,用巨木雜竹為 楗,內寔亂石,潮勢稍殺,乃疊石成之,極為有功。未幾, 解官去,同知譚鎧為終其役。東角人建崇勳祠,遮浪 人建功德祠,各塑黃、譚二公祀之。二十九年,東角土、 石二堤俱壞,推官張淵委勘砌築,功既成,發倉賑濟, 蠲免秋糧。四十三年,時城陷民竄,海堤失守,重以風 雨衝決,水溢薄城。邑人御史林潤疏請帑金,修治陂 塘、陡門、海堤。巡按李邦珍檄知縣莫天賦周覽相度, 約省工費可四五千金,且以東角遮浪為要害,支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