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四十卷目錄
日本部總論
大學衍義補〈四方夷落之情〉
江南經略〈洋山記 勒功三書 潮候利害論 禦寇說〉
圖書編〈禦倭問答 制倭八策 計處倭酋 禦倭總論〉
蒼霞草〈論日本〉
日本部藝文一
敕日本國王書 唐張九齡
論倭疏略 明馬坤
論倭 李文進
議倭 黃元恭
論通市 前人
議倭 唐順之
議招撫 前人
議番舶 前人
議倭 張時徹
論市舶 前人
議倭 鄭舜臣
議倭 楊守陳
議倭 唐樞
平倭頌〈并序〉 董穀
日本部藝文二〈詩〉
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并序〉唐王維
送晁補闕歸日本國 趙驊
銜命使日本國 朝衡
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 包佶
送朴山人歸日本 釋無可
送人之日本 方干
送日本使還 徐凝
重送陸侍御使日本 錢起
送榮首座還日本 明僧來復
送日本希白上人禮祖塔之金華 前人
送僧歸日本 僧妙聲
日本部紀事
日本部雜錄
邊裔典第四十卷
日本部總論
大學衍義補
《四方夷落之情》
《日本》在東海之中,古稱《倭奴國》;或云惡其舊名,故改 其名曰「日本」,以其近日所出也。
臣按:「日本國雖粗知文字而心實狡詐,海外諸蕃如占城、真臘、闍婆之類皆未嘗為邊境患,唯此一國居海之中,在勝國時許其互市,自四明航海而來,出其重貨,貿易不滿所欲,即燔焫城郭,鈔掠居民,往往為海邊州郡害,聖祖故痛絕之。當開國之初,四夷賓服,雖西北之虜亦皆遠去邊塞,稽顙闕廷,唯茲倭奴時」 或犯我海道,故於山東、淮、浙、閩、廣緣海去處,設為衛所居多,大抵為倭故也。宣德以前,彼猶出沒海濱,以為民害。正統以後,蓋罕有「至者矣。向時,因風候,遣舟師,由海道以備之。近乃於緣海都司委都指揮一員,統其屬衛,摘撥官軍,專以備倭為名,操習戰船,以為防備。是以數十年來,知吾有備,不復犯邊。或數年一朝貢,朝廷亦以其恭順而禮遇之。」 聖人何容心於其間哉。
江南經略
《洋山記》
洋山,乃蘇松禦倭海道之上游也。舊聞此山塗泥,不 可以泊舟,惟娘娘廟西南,略有泥塗,可以暫泊,今乃 知其不然。蓋海舟必得山嶴而後可泊,無嶴之山不 可以避颶風,如之何敢泊也?洋山乃兩頭洞,西北高 百餘丈,周圍約七八十里,形如圈樹。其中有十八嶴, 如一大湖,可藏數百艘。湖口面北,娘娘廟在焉,海水 鹹不可食,惟山嶺有一池,泉淡可汲,倭船與我兵船 必艤而汲。廟東有巡檢嶴故址,山口有一山,名陸家 市,山麓俱白沙如粉,非泥塗也。邇年當道建議,浙直 哨船期會于此,交牌信驗,深為有見。何也?洋山南去 定海、北去吳淞,皆一潮也。蓋在浙、直之交,適中之地 也。若曾嘗出定海關,浮海舠踏勘海防形勝,而深有 感于天心,設險以限華彝。舟山諸山者,兩浙之屏翰 也;崇明諸沙者,三吳之屏翰也。定海海外非止一山, 舟山其魁焉耳。舟山之東北有灌門、長塗、代山。衢山 西北有馬墓、兩頭洞,東南有沈家門、烏沙門、石牛等 山。衢山之東北有馬蹟山。馬蹟山之東北有陳錢、壁 下二山。陳、錢者,中國海山之盡處也。倭楫擊空明而 來,萬里風濤,茫無際涯;望見陳、錢,則喜中國將近,有 山可泊。既至陳、錢,然後南北分艐。若經馬蹟、大衢而 西過舟山,則兩浙受其患。不經大衢、舟山,而向洋山 之西。迤北而行,則歷淡水門大七、小七,西衝寶山,北 衝高家、竹箔二嘴,或東北衝三爿、扁擔、二沙,而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