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5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存有大害,棄有大利,國家輓粟之勞,士卒流離之 苦,悉皆免焉。堯、舜、禹,聖之盛者也,地不過數千里,而 明德格天,四門穆穆。武丁、成王,商、周之明主也。然地 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太原, 而頌聲並作,號為至治。及秦漢窮兵拓土,肝腦塗地, 校其功德,豈可同年而語哉!昔西漢賈捐之建議棄 朱崖,當時公卿亦有異論。元帝力排眾說,奮乎獨見, 下詔廢之,人頌其德。故其詔曰:「議者以棄朱崖,羞威 不行。」夫不通於時變,即憂萬民之飢餓,危孰大焉!且 宗廟之祭,凶年不備,況乎避不嫌之辱哉?臣以為類 於靈武也,必以失地為言,即燕、薊八州,河湟五郡,所 失多矣,何必此為。臣竊惟太祖命姚內斌領慶州,董 遵誨領環州,統兵裁五六千,悉付以閫外之事,士卒 效命,疆場晏然,朝廷無旰食之憂,疆場無羽書之警。 臣乞選將臨邊,賜給廩賦,資以策略,許便宜而行。倘 寇擾內屬,撓之以勁兵,示之以大信,懷荒振遠,諭以 賞格,彼則奔潰眾叛,安能與大邦為敵哉?若欲謀成 廟堂,功在漏刻,臣以為彼眾方黠,積財猶豐,未可以 歲月破也。直須棄靈州,保環慶,然後以計困之爾。如 臣之策,得驍將數人,提銳兵一二萬,給數縣賦,以資 所用,令分守邊城,則寇可就擒,而朝廷得以無虞矣。

景德元年春二月環慶部署言西涼府潘羅支集六谷蕃部合擊李繼遷敗之繼遷中流矢死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六年春二月庚辰,以西涼府 六谷首領潘羅支為朔方軍節度,靈州西面都巡檢 使。夏四月,李繼遷寇洪德砦,蕃官慶香癿𡗀慶等擊 走之,以慶香等領刺史。六月丁卯,瓦窯、沒劑、如羅、昧 克等族以兵濟河,擊李繼遷,敗之。景德元年春二月, 環慶部署言:「西涼府潘羅支集六谷蕃部合擊李繼」 遷敗之,繼遷中流矢死。羅支使來獻捷。按《夏國傳》: 咸平五年三月,繼遷大集蕃部,攻陷靈州,以為西平 府。六年春,遂都於靈州。詔遣張崇貴、王涉議和,割河 西銀、夏等五州與之。六月,復以二萬騎圍麟州,詔金 明巡檢李繼周擊之,圍未解,麟州部署請濟師,真宗 閱地圖曰:「麟州依險,三面孤絕,戮力可守,但城中乏 水,可憂耳。」乃遣兵走援。繼遷果據水砦,薄城已五日, 知州衛居寶出奇兵突戰,縋勇士城下,城上鼓噪,矢 石如注,殺傷萬餘人,繼遷乃拔去。遂率眾攻西蕃,取 西涼府。都首領潘羅支偽降,繼遷受之不疑。羅支遽 集六谷蕃部及者龍族合擊之,繼遷大敗,中流矢。八 月,復聚兵浦洛河,聲言攻環州,詔張凝等分兵以待 之。景德元年正月二日卒,年四十二,子德明立。又 按《夏國傳》:景德元年,保忠病劇,上言有子永哥不肖, 乞配春州。帝以其病語,乃授永州別駕,詔監軍察之。 尋卒,贈威塞軍節度使。克文亦死,贈岳州防禦使。 按《遼史西夏傳》:聖宗統和六年入貢。七年來貢。八年 正月來謝。三月,又來貢。九月,繼遷遣使獻宋俘。十月, 以敗宋軍來告。十二月,下宋麟、鄜等州,來告,遣使封 繼遷為夏國王。九年二月,遣使告伐宋之捷。四月,遣 李知白來謝封冊。七月,復銀、綏二州,來告。十月,繼遷 以宋所授《敕命》遣使來上。是月,定難軍節度使李繼 捧來附,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 王,仍賜「推忠效順啟聖定難功臣。」十二月,繼遷潛附 於宋,遣韓德威持詔諭之。十年二月,韓德威還奏,「繼 遷託故不出,至靈州俘掠以還。」西夏遣使來奏德威 俘掠,賜詔撫諭。十月,來貢。十二年,入貢。十三年,敗宋 師,遣使來告。十四年,又來貢。十五年三月,以破宋兵 來告,封繼遷為西平王。六月,遣使來謝封冊。十六年, 來貢。十八年,授繼遷子德明朔方軍節度使。十九年, 遣李《文冀》來貢。六月,奏下宋恆、環、慶三州,賜詔褒美。 二十年,遣使來進馬駝。六月,遣劉仁勖來告,下靈州。 二十一年,繼遷薨,其子德昭遣使來告。六月,贈繼遷 尚書令,遣西上閤門使丁振弔慰。八月,德昭遣使來 謝弔贈。

景德二年夏六月,以「趙德明歸款,諭河西諸蕃各守 疆界。」是歲,夏州來貢。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按《夏國傳》:繼遷以景德元 年正月二日卒,年四十二,子德明立。祥符五年,德明 追上繼遷尊號曰「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 光皇帝。」德明小字阿移,母曰順成懿孝皇后野利氏, 即位於柩前,時年二十三。邊臣以德明初立,乞詔撫 之。因賜詔,令審圖去就。又詔蕃族萬山、萬遇、龐羅、逝 安、萬子都虞候、軍主吳守正、馬尾等,能率部下歸順 者,授團練使,銀萬兩,絹萬匹,錢五萬緡,茶五千斤。其 有亾命叛去者,釋罪甄錄。既而康奴、𡗀移等率屬來 降,德明遣牙將王旻奉表歸順。賜旻錦袍銀帶,遣侍 禁夏居厚持詔答之。因詔河西羌族各守疆場,德明 連歲表歸順。按《張齊賢傳》:「二年改吏部」尚書,上疏 言曰:「臣在先朝,常憂靈、夏兩鎮終為繼遷并吞。言事 者以臣所慮為太過,略舉既往之事,以明本末。當時 臣下皆以繼遷只是懷戀父祖舊地,別無他心。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