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5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長興四年,吐蕃來貢。拜涼州留後孫超為節度使」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按《吐蕃本傳》:唐長興 四年,涼州留後孫超遣大將拓拔承謙及僧、道士、耆 老楊通信等至京師求旌節。明宗問《孫超等世家》,承 謙曰:「吐蕃陷涼州,張掖人張義朝募兵擊走吐蕃,唐 因以義朝為節度使,發鄆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唐 亡,天下亂,涼州以東為突厥、党項所隔,鄆兵遂留不 得返。今涼州漢人,皆其戍人子孫也。」明宗乃拜孫超 節度使。

按:《冊府元龜》:「長興四年十一月,吐蕃遣使來貢。」

廢帝清泰元年涼州留後李文謙來請命

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不載。按《吐蕃傳》云云。

後晉

高祖天福四年十二月戊子吐蕃罷延族來附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

天福七年,靈武馮暉遣牙將吳繼勳為涼州留後。是 歲,沙州、瓜州皆遣使來朝。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出帝本紀》,「天福七 年十二月,沙州曹元忠、瓜州曹元深皆遣使者附于 闐,使都督劉再昇以來。」按《吐蕃本傳》:「涼州人逐出 李文謙,靈武馮暉遣牙將吳繼勳代文謙為留後,是 時天福七年。」按《傳》:「天福五年,沙州歸義軍節度使 曹義金卒,子元德立。至七年,沙州曹元忠、瓜州曹元 深皆遣使來。」

天福八年,詔安撫涼州。涼州人劫留齎詔人陳延暉 為刺史。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吐蕃本傳》:「明年,晉 高祖遣涇州押牙陳延暉齎詔書安撫涼州,涼州人 共劫留延暉,立以為刺史。」按高祖天福七年六月崩傳載七年之明年晉高祖

云云恐有訛

後漢

隱帝乾祐元年十月甲申吐蕃使斯漫篤藺氈藥斯來

按《五代史漢隱帝本紀》云云。

乾祐 年,吐蕃來朝,涼州留後折逋嘉施請命,即以 為節度使。

按《五代史漢隱帝本紀》不載。按《吐蕃傳》,「隱帝時猶 來朝,後遂不復至」,史亦失其君世云。按《傳》:「涼州留 後折逋嘉施來請命,漢即以為節度使。」嘉施,土豪也。

後周

太祖廣順二年拜申師厚為西河節度至涼州奏薦將吏又立三州用其酋豪為刺史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按《吐蕃傳》:廣順二年, 嘉施遣人市馬京師,因來請命帥。是時樞密使王峻 用事,峻故人申師厚者,少起盜賊,為兗州牙將,與峻 相友善。後峻貴,師厚敝衣蓬首,日候峻出,拜馬前,訴 以飢寒,峻未有以發。而嘉施等來請帥,峻即建言:「涼 州深入夷狄,中國未嘗命吏,請募率府率、供奉官能 往」者,月餘無應募者,乃奏起師厚為左衛將軍,已而 拜西河節度使。師厚至涼州,奏薦押衙副使崔虎心、 「陽妃谷首領沈念般等及中國留人子孫王廷翰、溫 崇樂、劉少英為將吏。」又自安國鎮至涼州,立三州,以 控扼諸羌,用其酋豪為刺史。

世宗   年西河節度申師厚自涼州逃歸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按《吐蕃傳》:「涼州夷夏 雜處,師厚小人,不能撫有。至世宗時,師厚留其子而 逃歸,涼州遂絕於中國,獨瓜、沙二州,終五代常來。」

太祖建隆三年六月西番兵犯渭北九月歸伏羌縣地

按《宋史太祖本紀》,「建隆三年,蕃部尚波干等爭採造 務,以兵犯渭北,知秦州高防擊走之。九月,尚波干等 歸伏羌縣地。」按《吐蕃本傳》:「吐蕃本漢西羌之地,其 種落莫知所出。或云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其子孫 以禿髮為國號,語訛故謂之吐蕃。唐貞觀後,常來朝 貢。至德後,因安、史之亂,遂陷河西、隴右之地。大中三 年」,其國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及石門等七關來 歸。四年,又克成、維、扶三州。五年,其國沙州刺史張義 潮以瓜、沙、伊、肅十一州之地來獻。唐末,瓜、沙之地復 為所隔。然而其國亦自衰弱,族種分散,大者數千家, 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矣。自儀、渭、涇、原、環慶及鎮戎、 秦州暨于靈、夏皆有之。各有首領內屬者,謂之「熟戶」, 餘謂之「生戶。」涼州雖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或請 命於中朝。天成中,權知西涼府留後孫超遣大將拓 拔承誨五代史作謙來貢。明宗召見,承誨云:「涼州東距靈 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舊有鄆人二千五百為 戍兵,及黃巢之亂,遂為阻絕。超及城中漢戶百餘,皆 戍兵之子孫也。其城今方幅數里,中有縣令、判官、都 押衙、都知兵馬使,衣服言語略如漢人。」即授超涼州 刺史,充河西軍節度留後。乾祐初,超卒,州人推其土 人折逋嘉施權知留後,遣使來貢,即以嘉施代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