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駭。河東華陰、上洛等郡皆委城而走。甲午,將謀幸 蜀,乃下詔親征,仗下從士庶恐駭,奔走于路。乙未凌 晨,自延秋門出,微雨霑濕,扈從惟宰相楊國忠、韋見 素、內侍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妃主、皇孫已下,多從之, 不及。平明,渡便橋,國忠欲斷橋,上曰:「後來者何以能 濟?」命緩之。辰時,至咸陽望賢驛置頓,官吏駭散,無復 儲供。上憩於宮門之樹下,亭午,未進食,俄有父老獻 麨,上謂之曰:「如何得飯?」於是百姓獻食相繼。俄又尚 食持御膳至,上頒給從官而後食。是夕,次金城縣,官 吏已遁,令魏方進男允招誘。俄得智藏寺僧進芻粟, 行從方給。丙辰,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 軍陳元禮奏曰:「逆寇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 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與震蕩,陛下宜徇群情, 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會吐蕃使二十 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 逆。兵士圍驛四合,乃誅楊國忠。」眾方退,一族兵猶未 解。上令高力士詰之,迴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 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元禮等見 上請罪,命釋之。丁酉,將發馬嵬驛,朝臣唯韋見素一 人,乃命見素子京兆府司錄諤為御史中丞,充置頓 使。議其所向,軍士或言河、隴,或言靈武、太原,或言還 京為便。韋諤曰:「還京須有捍賊之備,兵馬未集,恐非 萬全。不如且幸扶風,徐圖所向。」上詢于眾,咸以為然。 及行,百姓遮路乞留皇太子,願勠力破賊,收復京城, 因留太子。戊戌,次扶風縣。己亥,次扶風郡。軍士各懷 去就,咸出醜言,陳元禮不能制。會益州貢春綵十萬 疋,上悉命置于庭,召諸將諭之曰:「卿等國家功臣,陳 力久矣。朕之優獎,常亦不輕。逆寇背恩,事須迴避,甚 知卿等不得別父母妻子,朕亦不及親辭九廟。」言發 涕流。又曰:「朕須幸蜀路險狹,人若多往,恐難供承。今 有此綵,卿等即宜分取,各圖去就。朕自有子弟中官 相隨,便與卿等訣別。」眾咸俯伏涕泣曰:「死生願從陛 下。」上曰:「去住任卿。」自此悖亂之言稍息。庚子,以司勳 郎中、劍南節度留後崔圓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副 大使;以潁王璬為劍南節度大使;以監察御史宋若 思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韋諤充巡閣道使,並令先 發。辛丑,發扶風郡。是夕,次陳倉。壬寅,次散關。分部下 為六軍,潁王璬先行,壽王瑁等分統六軍,前後左右 相次。丙午,河池郡崔圓奏:「劍南歲稔民安,儲供無闕。」 上大悅,授圓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郡長 史,劍南節度如故。以前華州刺史魏犀為梁州長史。 秋七月癸丑朔。壬戌,次益昌縣,渡吉柏江,有雙魚夾 舟而躍,議者以為龍。甲子,次普安郡,憲部侍郎房琯 自後至。上與語甚悅,即日拜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丁卯,詔以皇太子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都 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永王 璘江陵府都督,統山南東路,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 大使;盛王琦廣陵郡大都督,統江南東路淮南河南 等路節度大使,豐王珙武威郡都督,領河西隴右安 西北庭等路節度大使。初,京師陷賊,車駕倉皇出幸, 人未知所向,眾心震駭。及聞是詔,遠近相慶,咸思效 忠於興復。庚午,次巴西郡,太守崔渙奉迎。即日以渙 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韋見素為左相。 庚辰,車駕至蜀郡,扈從官吏軍士到者一千三百人, 宮女二十四人而已。八月癸未朔,御蜀都府衙,宣詔 曰:「朕以薄德,嗣守神器,每乾乾惕厲,勤念生靈,一物 失所,無忘罪己。聿來四紀,人亦小康,推心于人,不疑 于物。而姦臣兇豎,棄義背恩,割剝黎元,擾亂區夏,皆 朕不明之過也。今巡撫巴蜀,訓厲師徒,仍令太子諸 王,蒐兵重鎮,誅夷兇醜,以謝昊穹,思與群臣重弘理 道,可大赦天下。」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 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 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冊命,曰:「朕稱太上皇, 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候克復兩京,朕 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明年九月,郭子儀收復兩京。 十月,肅宗遣中使啖廷瑤入蜀奉迎。丁卯,上皇發蜀 郡。十一月丙申,次鳳翔郡,肅宗遣精騎三千至扶風 迎衛。十二月丙午,肅宗具法駕至咸陽望賢驛迎奉。 上皇御宮之南樓,肅宗拜慶樓下,嗚咽流涕不自勝, 為上皇徒步控轡,上皇撫背止之,即騎馬前導。丁未, 至京師。文武百寮、京城士庶,夾道歡呼,靡不流涕。即 日御大明宮之含元殿,見百寮,上皇親自撫問,人人 感咽。時太廟為賊所焚,權移神主於大內長安殿,上 皇謁廟請罪,遂幸興慶宮。三載二月,肅宗與群臣奉 上皇尊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帝。」乾元三年七月丁未, 移幸西內之甘露殿。時閹宦李輔國離間肅宗,故移 居西內。高力士、陳元禮等遷讁上皇,寖不自懌。上元 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龍殿,時年七十八。群臣上諡 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元宗。初,上皇親拜五 陵,至橋陵,見金粟山岡有龍盤鳳翥之勢,復近先塋, 謂侍臣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6 (1700-1725).djvu/11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