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0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副招討仍置於邊。」詔諭有司:「以苗稼方興,宜速遣 官分道巡行農事,以備蟲蝻。」詔更定《猛安謀克承襲 程試格》。宋錢象祖復遣王柟以書上行省。庚申,詔諸 路按察司歲賜公用錢。閏月辛未,諭尚書省曰:「翰林 侍講學士蒲察畏也言:使宋官當選人,其言甚當。彼 通謝使雖未到闕,其報聘人當先議擇,此乃更始。凡 有禮數,皆在奉使。今既行之,遂為永例,不可不慎也。」 甲戌,制諸州府司縣造作,不「得役諸色人匠,違者準 私役之律計庸,以受所監臨財物論。」甲申,定承應人 《收補年甲格》。甲午,雨雹。定保甲軍殺獲南軍官賞。乙 未,宋獻韓𠈁胄等首於元帥府。五月丁未,御應天門, 備黃麾立仗,親王、文武合班起居。中路兵馬提控、平 南撫軍上將軍紇石烈貞以宋賊臣韓𠈁胄、蘇師旦 首獻,并奉元「帥府露布以聞。」懸其首并畫像於市,以 露布頒中外。丙辰,平章政事匡至自軍。己未,更元帥 府為樞密院。癸亥,詔移天壽節於十月十五日。丁卯, 遣使分路捕蝗。六月癸酉,宋通謝使、朝議大夫、試禮 部尚書許奕、福州觀察使、右武衛上將軍吳衡等奉 其主書入見。甲戌,謁謝於衍慶宮。癸未,以許、宋平,詔 中外,免河南、山東、陝西等六路三年夏稅,河東、河北、 大名等五路半之。丁亥,以元帥左都監烏古論誼為 御史大夫。戊子,飛蝗入京畿。乙未,定服飾,明金象金 制。丁酉,以副都點檢完顏侃為宋諭成使,禮部侍郎 喬宇副之。秋七月戊戌朔,太白晝見。庚子,詔更定蝗 蟲生發坐罪法。乙巳,朝獻於衍慶宮。詔頒《捕蝗圖》於 中外。戊申,宋使朝辭,致答通謝書及誓書於宋主。八 月壬申,更定遼東行使鈔法。癸酉,如建春宮。己丑,以 戶部尚書高汝礪等為宋生日使。庚寅,如秋山。九月 甲子,遣吏部尚書賈守謙等一十三人與各路按察 司官推排民戶物力。乙丑,至自秋山。冬十月辛未,以 吏部郎中郭郛為高麗生日使。辛巳,宋、高麗、夏遣使 來賀。夏國有兵,遣使來告。癸未,更定安泊強竊盜罪 格。辛卯,以軍民共譽為廉能官,條附善最法。十一月 丁酉朔,詔諸路按察使並兼轉運使。初設三司使,掌 判鹽鐵、度支、勸農事,以樞密使紇石烈子仁兼三司 使。癸卯,詔戒諭尚書省曰:「國家之治,在於紀綱。紀綱 所先,賞罰必信。今迺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縣之間, 律度弗循,私懷自便,遷延曠歲,苟且成風,習此為恆, 從何致理朝廷者百官之本,京師者諸夏之儀。其勖 自今,各懲已往,遵繩奉法,竭力赴功,無枉撓以循情, 無依違而避勢,一歸於正,用範乃民。」是日,御臨武殿 試護衛。丁未,敕諭臨潢、泰州路兵馬都總管承裔等 修邊備。乙卯,上不豫。丙辰,崩於安福殿,年四十一。大 安元年春正月,諡曰「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 皇帝」,廟號章宗。二月甲申,葬道陵。

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 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 規。又數問群臣,漢宣綜核名實,唐代考課之法,蓋欲 跨遼、宋而比跡於漢、唐,亦可謂有志於治者矣。然婢 寵擅朝,冢嗣未立,疏忌宗室,而傳授非人。向之所謂 維持鞏固於久遠者,徒為文具,而不得為後世子孫」 一日之用。金源氏從此衰矣。昔揚雄氏有云。「秦之有 司。負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聖人之法度。」蓋有以夫。

衛紹王本紀

按《金史本紀》,「衛紹王,諱永濟,小字興勝,更諱允濟。章 宗時,避顯宗諱,詔改允為永。世宗第七子,母曰元妃 李氏。衛王長身,美髯鬚,天資儉約,不好華飾。大定十 一年,封薛王。是歲進封滕王。十七年,授世襲猛安。二 十五年,加開府儀同三司。二十六年,為祕書監。明年, 轉刑部尚書。又明年,改殿前都點檢。二十九年,世宗」 崩,章宗即位,進封潞王,起復,判安武軍節度使。五月, 至冀州,以到任表謝,賜詔優答。明昌二年,進封韓王。 四年,改判興平軍。五年,改沁南軍。承安二年,改封衛 王。三年,改昭義軍。泰和元年,改判彰德府事。五年,改 判平陽府。初,章宗誅鄭王永蹈、趙王永中,久頗悔之。 七年,下詔追復舊封,仍賜諡,而永蹈無後,乃以衛王 子按陳為鄭王後,賜衛王詔曰:「朕念鄭王,自棄天常, 以干國憲,槁瘞曠野,忽諸不祀,歷歲既久,深用愴然, 親親之情,有懷難置。已詔追復舊爵,改葬如儀。稽考 古禮,以卿之子按陳為鄭王後,謹其祭祀,卿其悉之。」 已而改武定軍節度使。八年十一月,自武定軍入朝。 是時,章宗已感嗽疾,衛王且辭行,而章宗意留之。章 宗初年,雅愛諸王,置王傅、府尉官以傅導德義。及永 中、永蹈之誅,由是疏忌宗室,遂以王傅、府尉檢制王 家,苛問嚴密,門戶出入皆有籍。而衛王乃永蹈母弟, 柔弱鮮智能,故章宗愛之。既無繼嗣,而諸叔兄弟多 在,章宗皆不肯立,唯欲立衛王,故於辭行留之。無何, 章宗大漸,元妃李氏、黃門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顏匡 定策。章宗崩,匡等傳遺詔立衛王。衛王固讓,乃承詔 舉哀,即皇帝位於柩前。明日,群臣朝見於大安殿。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