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1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錠,其後祇以五千人往,宜徵元給鈔三萬錠入官。」 帝曰:「非其人不行,乃朕中止之耳,勿徵。」癸丑,太白犯 填星。廣東肅政廉訪司復治廣州。甲寅,詔遣使招諭 暹國斡羅思,請以八番見戶、合思、播之民兼管,徙宣 慰司治辰、沅、靖州,常賦外,歲輸鈔三千錠,不允。光州 蠻人光龍等一十二人及邦崖王文顯等二十八人, 金竹府馬麟等一十六人,大龍番禿盧忽等五十四 人,永順路彭世彊等九十人,安化州吳再榮等一十 三人,師壁散毛洞勾荅什王等四人,各授蠻夷官,賜 以璽書遣歸。敕江南毀諸道觀聖祖天尊祠。五月丙 辰朔,給四部更番衛士馬萬匹,又給其必闍赤四百 匹。壬戌,定雲洞蠻酋長來附。癸亥,括思、播等處亡宋 涅手軍。丙寅,詔委官與行省官閱覈蠻夷軍民官。以 江南民怨楊璉真加,罷其子江浙行省左丞暗普。詔 以浙西大水冒田為災,令富家募佃人疏決水道。辛 未,敕僧寺之邸店、商賈舍止,其物貨依例收稅。丁丑, 中書省臣言:「上都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戶,歲縻官 糧萬五千二百餘石,宜擇其不切於用者,俾就食大 都。」從之。甲申,真定路深州靜安縣大水,民饑,發義倉 糧二千五百七十四石賑之。六月丙戌,敕選河西質 子軍精銳者八百,給以鎧仗、鞍馬、狐貉、衣裘,遣赴皇 孫阿難荅所出征。己丑,歲星犯左執法。庚寅,詔雲南 旦當仍屬西番宣慰司。改淮西、蘄黃等路隸河南、江 北行省。丙申,太陰犯斗。乙巳,以皇太子寶授皇孫鐵 穆耳總兵北邊。己酉,詔濬太湖。壬子,大興縣蝗,易州 雨雹,大如雞卵。秋七月丁巳,敕中書省官一員監修 國史。己未,詔皇曾孫松山出鎮雲南,以皇孫梁王印 賜之。詔免福建歲輸皮貨及泉州織作紵絲。庚申,命 知鶴慶府昔寶赤齎璽書招諭農、順未附蠻寨。甲子, 太陰犯建星。己巳,命劉國傑從諸王亦吉里督諸軍 征交趾。免雲南屯田軍逋租萬石。壬申,以月失察兒 知樞密院事。丁丑,賜新開漕河名曰「通惠。」壬申,以只 兒合忽所汰乞兒吉思戶七百,屯田合思合之地。辛 巳,太陰犯鬼。八月丙戌,括所在荒田無主名者,令放 良漏籍等戶屯田。庚寅,奉使安南國梁曾、陳孚以安 南使人陶子奇、梁文藻偕來。敕福建行省放瓜哇出 征軍,歸其家。甲午,辰星犯太微西垣上將。戊戌,給安 西王府斷事官印。甲辰,太微犯畢。丁未,湖廣行省臣 言:「海南海北多曠土,可立屯田。」詔設鎮守黎蠻、海北 海南屯田萬戶府以董之。戊申,太陰犯鬼。營田提舉 司所轄屯田百七十七頃,為水所沒,免其租四千七 百七十二石。九月癸丑朔,大駕至自上都。戊午,敕各 路達魯花赤、總管董驛事。己未,明安荅兒率軍萬人 征土蕃,近遣使來言,「乞引茂州先附寨官赴闕」,不允。 己丑,立海北海南博易提舉司,稅依市舶司例。丙寅, 遣金齒人還歸。丁卯,太陰犯畢。癸酉,敕以御史臺贓 罰鈔五萬錠給衛士之貧者。辛巳,登州蝗,恩州水,百 姓闕食,賑以義「倉米五千九百餘石。」冬十月癸未朔, 以侍衛親軍千戶張邦瑞為萬戶,佩虎符,將六盤山 軍千人及皇子西平王等軍共為萬人西征。賜冠城 疏河董役軍官衣各一襲,賜交趾陶子奇等十七人 冬衣,荊南安置。戊子,詔修汴堤。己丑,遣兵部侍郎忽 魯禿花等使閣藍、可兒、納荅、信合納帖音三國,仍賜 信合、納帖音酋長三珠虎符。庚寅,饗于太廟。彗星入 紫微垣,抵斗魁,光芒尺許,凡一月乃滅。丙申,熒惑犯 亢。己亥,太陰犯天關。辛丑,太陰犯井。壬寅,敕減米直 糶京師饑民,其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給之。甲辰,赦 天下。戊申,僧官總統以下有妻者罷之。以段貞董開 河修倉之役,加平章政事。庚戌,造《象蹄掌甲。辛亥,禁 江南州郡以乞養良家子轉相販鬻,及強將平民略 賣者。平灤水免田租萬一千九百七十七石。廣濟署 水,損屯田百六十五頃,免田租六千二百一十三石。 十一月壬子朔,改德安府隸黃州路。丁巳,孫民獻嘗 附桑哥助要束木為惡,及同知上都留守司事,又受 贓,減諸從臣糧。詔籍其家貲妻奴。復因潭州呂澤訴 其刻虐,械送民獻。至湖廣,如澤所訴,窮治之。立海北 海南道肅政廉訪司,治雷州。庚申,敕中書省,「凡出征 軍,毋以和顧、和買煩其家。乙丑,太陰犯畢。丁卯,太陰 犯井。戊辰,以金齒木朵甸戶口增,立下路總管府,給 其為長者雙珠虎符。真定路達魯花赤合散言:「廉訪 司官檢責民官太苛,乞以民官復檢責廉訪司文卷。 從之。庚午,太陰犯鬼。免江南都作院軍匠出征。丙子, 熒惑犯鉤鈐。戊寅,歲星犯亢。己卯,河南江北行省平 章伯顏入為中書省平章政事,位帖哥剌真不忽木 上。十二月丁亥,禁漢軍更番者毋鬻軍器。辛卯,武平 路達魯花赤塔海言:「女直地至今未定,賊一人入境, 百姓離散,臣願往安集之。詔以荅海為遼東道宣慰 使。壬辰,中書左丞馬紹疾,以詹事丞張九思代之。乙 未,太陰犯井。遣使督思、播二州及鎮遠、黃平,發宋舊 軍八千人從征安南。庚子,平章政事亦黑迷失、史弼、 高興等無功而還,各杖而恥之,仍沒其家貲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