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2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仍命察罕帖木兒屯種於陝

西,申諭李思齊、張良弼等,各以兵自效。以也先不花 為中書右丞。二月丁丑朔,盜殺陝西行省右丞塔不 歹。己卯,太白犯壘壁陣。乙酉,彗星見於危宿,光芒長 丈餘,色青白。丁酉,彗星犯離宮西星,至二月終,光芒 長二丈餘。是月,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奉詔諭李 思齊討四川。時思齊退保鳳翔,使至,思齊進兵益門 鎮。使還,思齊復歸鳳翔。三月戊申,彗星不見星形,惟 有白氣,形曲竟天,西指掃大角。壬子,彗星行過太陽 前,惟有星形無芒,在昴宿,至戊午始滅。甲寅,四川明 玉珍陷雲南省治,屯金馬山。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車 力帖木兒等擊敗之,擒明玉珍弟明二。己未,御史大 夫老的沙辭職,不許。是月,命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平 章政事,位第二,加太尉。張良弼受節制於孛羅帖木 兒。李思齊遣兵攻良弼,至於武功,良弼以伏兵大破 之。夏四月丙子朔,長星見,其形如練,長數十丈,在虛、 危之間,後四十餘日乃滅。丁亥,熒惑離太陽三十九 度,不見,當出不出。己丑,詔諸王、駙馬、御史臺、各衙門 不許占匿人民,不當差役。乙未,賊新橋張陷安州,孛 羅帖木兒來請援兵。是月,紹興路大疫。五月乙巳朔, 泉州賽甫丁據福州路,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 花擊敗之,餘眾航海還據泉州。福建行省參知政事 陳有定復汀州路。己未,中書參知政事陳祖仁上章, 乞罷修上都宮闕。辛酉,太陰犯建星。辛未,明玉珍據 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 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是月,張士誠海運糧一十 三萬石至京師。六月辛巳,彗星見紫微垣,光芒長尺 餘,東南指,西南行。戊子,彗星見,芒掃上宰。田豐及王 士誠刺殺察罕帖木兒,遂走入益都城,眾乃推察罕 帖木兒之子擴廓帖木兒為總兵官,復圍益都。詔贈 察罕帖木兒「推誠定遠宣」忠亮節功臣、開府儀同三 司、上柱國、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諡獻武,食 邑沈丘縣,令河南、山東等處立廟,長吏歲時致祭。其 父司徒阿都溫賜良田二百頃。其子擴廓帖木兒授 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 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應軍馬並聽節制。仍詔諭 其將士曰:「凡爾將佐,久為察罕帖木兒從事,惟恩與 義,實同骨肉。視彼逆黨,不共戴天。當力圖報復,以伸 大義。」己亥,益都賊兵出戰,擴廓帖木兒生擒六百餘 人,斬首八百餘級。秋七月乙卯,彗星滅跡。丙辰,熒惑 見西方,須臾成白氣,如長蛇,光炯有文,橫亙中天,移 時乃滅。是月,河決范陽縣,漂民居。八月己亥,擴廓帖 木兒言:「孛羅帖木兒、張良弼據延安,掠黃河上下,欲 東渡以奪晉寧,乞賜詔諭。」癸巳,太白犯畢宿。九月癸 卯朔,劉福通以兵援田豐,至火星埠,擴廓帖木兒遣 關保邀擊,大破之。甲辰,以山北廉訪司權置於惠州。 丁未,太白犯亢宿。己酉,太陰犯斗宿。癸亥,歲星犯軒 轅。丙寅,熒惑犯鬼宿。戊辰,以也速為遼陽行省左丞 相,依前總兵,撫安迤東郡縣。己巳,有流星如酒盃,色 青白,光明燭地。熒惑犯鬼宿積屍氣。冬十月壬申朔, 江西行省平章朵列不花移檄討八撒剌不花。時朵 列不花分省廣州,適邵宗愚陷廣州,執八撒剌不花 殺之。甲戌,孛羅帖木兒南侵擴廓帖木兒所守之地, 遂據真定路。己卯,太陰犯牛宿。丁亥,辰星犯亢宿。戊 子,太陰犯畢宿。十一月乙巳,擴廓帖木兒復益都,田 豐等伏誅。自擴廓帖木兒既襲父職,身率將士,誓必 復讎人心,亦思自奮,圍城益堅。賊悉力拒守,乃以壯 士穴地通道而入,遂克之,盡誅其黨,取田豐、王士誠 之心以祭察罕帖木兒。庚戌,擴廓帖木兒遣關保復 莒州,山東悉平。庚申,詔授擴廓帖木兒太尉、銀青榮 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太子詹事,便宜 行事,襲總其父兵,將校士卒論賞有差。察罕帖木兒 父阿魯溫進封汝陽王,察罕帖木兒改贈「宣忠興運 弘仁效節功臣」,追封潁川王,改諡「忠襄。」癸亥,四川賊 兵陷青州。十二月壬辰,太陰犯角宿。庚子,以中書平 章政事佛家奴為御史大夫。是歲,樞密副使李士瞻 上疏極言時政,凡二十條:「一曰悔己過以詔天下,二 曰罷造作以快人心,三曰御經筵以講聖學,四曰延 老成以詢治道,五曰去姑息以振乾剛,六曰開言路 以求得失,七曰明賞罰以厲百司,八曰公選舉以息 奔競,九曰察近倖以杜奸弊,十曰嚴宿衛以備非常, 十一曰省佛事以節浮費,十二曰絕濫賞以足國用; 十三曰罷各官屯種,俾有司經理;十四曰減常歲計 置,為諸官用度;十五曰招集散亡以實八衛之兵;十 六曰廣給牛種以備屯田之用;十七曰獎勵守令,以 勸農務本;十八曰開誠布公,以禮待藩鎮;十九曰分 遣大」將急保山東。二十曰,依唐《廣寧》故事,分道進取。 先是,薊國公脫火赤上言,乞罷三宮造作。帝為減軍 匠之半,還隸宿衛,而造作如故,故《士瞻疏》首及之。皇 太子常坐清寧殿,分布長席,列坐西番、高麗諸僧。皇 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書多年,尚不省其義。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