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6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慟禁

內。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衛,云「身欲上殿哭大行」,又須 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無敢抗對者。光獨攘衰 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憙橫劍當階,推下親王 故事,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懷,聲 淚俱止,云:「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敢不服。」於是遂還, 頻遣左右致謝。

孝明帝武泰元年夏四月戊戌孝莊帝以長樂王入即皇帝位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孝莊皇帝,諱子攸,彭城王勰之 第三子。母曰李妃。肅宗初,以勰有魯陽翼衛之勳,封 武城縣開國公。幼侍肅宗書於禁內,及長,風神秀慧, 姿貌甚美,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 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轉侍中、中軍將軍。三年」 十月,以兄彭城王劭事,轉為衛將軍、左光祿大夫、中 書監,實見出也。及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 尒朱榮將向京師,謀欲廢立。以帝家有忠勳,且兼民 望,陰與帝通。榮乃率眾來赴。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 夜北渡河。丁酉,會榮於河陽。戊戌,南濟河,即帝位。以 兄彭城王劭為無上王,弟霸城公子「正為始平王。」以 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 領軍將軍、領左右,封太原王。己亥,百寮相率有司奉 璽紱,備法駕,奉迎於河梁。庚子,車駕巡河西,至陶渚。 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 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公 元欽、儀同三司元恆芝、儀同三司、東平王略、廣平王 悌、常山王卲、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趙郡王敏、中山王 叔仁、齊郡王溫公卿已下二千餘人,列騎衛帝,遷於 便幕。既而榮悔,稽顙謝罪。辛丑,車駕入宮,御太極殿, 詔曰:「太祖誕命應期,龍飛燕代,累世重光,載隆帝緒。 冀欲闡茲洪業,永在無窮。豈圖多難,遘茲百六,致使 妖悖」四起,內外競侵,朝無恤政之臣,野多怨酷之士, 實由女主專朝,致茲顛覆。孝明皇帝大情沖順,深存 隱忍,奄棄萬國,眾用疑焉。苟求胡出,入守神器,凡厥 有心,莫不解體。太原王榮世抱忠孝,攻格古今,赴義 晉陽,大會河洛。乃推翼朕躬,應茲大命,德謝少康,道 愧前緒。猥以眇身,君臨萬國,如涉淵海,罔「知所濟。可 大赦天下,改武泰為建義元年。從太原王督將軍士 普加五階,在京文官兩階,武官三級,復天下租役三 年。」按《尒朱榮傳》,榮進號征東將軍,都督并肆汾廣 恆雲六軍諸軍事,進為大都督。尋屬肅宗崩,事出倉 卒,榮聞之大怒,謂鄭儼、徐紇為之,與元天穆等密敘, 稱兵入匡,朝廷討定之。乃抗表曰:「伏承大行皇帝背 棄萬方,奉諱號踴,五內摧剝,仰尋詔旨,實用驚惋。今 海內草草,異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鴆毒致禍。臣等 外聽訟言,內自造測。去月二十五日聖體康愈,至於 二十六日奄忽昇遐。即事觀望,實有所惑。且天子寢 疾,侍臣不離左右,親貴名醫,瞻仰患狀,面奉音旨,親 承顧託,豈容」不豫?初不召醫崩棄,曾無親奉,欲使天 下不為怪愕,四海不為喪氣,豈可得乎!復皇后女生, 稱為儲兩,疑惑朝野,虛行慶宥,宗廟之靈見欺,兆民 之望已失,使七百危於累卵,社稷墜於一朝。方選君 嬰孩之中,寄治乳抱之日,使奸豎專朝,賊臣亂紀,惟 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 鐘。今秦、隴塵飛,趙、魏霧合,寶夤醜奴,勢逼豳雍,葛榮 就德,憑陵河海。楚兵吳卒,密邇在郊。古人有言:「邦之 不臧,鄰之福也。」一旦聞此,誰不闚𨵦?竊惟大行皇帝 聖德馭宇,繼體正君,猶邊烽迭舉,妖寇不滅。況今從 佞臣之計,隨親戚之談,舉潘嬪之女以誑百姓,奉未 言之兒而臨四海,欲使海內安乂,「愚臣所未聞也。伏 願留聖善之慈,回須臾之慮,照臣忠誠,錄臣至款,聽 臣赴闕,預參大議,問侍臣帝崩之由,訪禁旅不知之 狀,以徐、鄭之徒付之司敗,雪同天之恥,謝遠近之怨。 然後更召宗親,推其年德,聲逼遠邇,改承寶祚,則四 海更蘇,百姓幸甚。」於是遂勒所統,將赴京師。靈太后 甚懼,詔以李神軌為大都督,將於大行杜防。榮抗表 之始,遣從子天光、親信奚毅及倉頭王相入洛,與從 弟世隆密議廢立。天光乃見莊帝,具論榮心,帝許之。 天光等還北,榮發晉陽,猶疑所立,乃以銅鑄高祖及 咸陽王禧等六王子孫像,成者當奉為主,惟莊帝獨 就。師次河內,重遣王相密來奉迎。帝與兄彭城王劭、 弟始平王子正於高渚潛渡以赴之。榮軍將士咸稱 萬歲。於時武泰元年四月九日也。十一日,榮奉帝為 主,詔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 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太原王、食邑二萬 戶。十二日,百官皆朝於行宮。十三日,榮惑武衛將軍 費穆之說,乃引迎駕百官於行宮西北,云欲祭天。朝 士既集,列騎圍遶,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云皆 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致。因縱兵亂害,王公卿士 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餘人。皇弟、皇兄並亦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