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固嘗與之言,早來禁中,又面諭之。」即步行徑趨側 殿門,欲還東宮,已再三敦勉邀留,今在殿後矣。宰執 降階,皇帝降坐,鳴鞭還內。宰臣、文武百僚並退,立班 聽宣詔訖,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再拜訖,班權退,復追 班入,詣殿下立班。少頃,新皇帝服履袍,涕泣出宮。禁 衛、諸班直、親從、儀仗等迎駕,起居,鳴鞭,內侍扶掖皇 帝至御榻,涕泣再三,不坐。內侍傳太上皇帝聖旨,請 皇帝升御坐東側坐,知閤門官以下一班起居稱賀, 次管軍官一班起居稱賀,次文武百僚橫行北向立。 舍人當殿文武百僚、宰臣陳康伯以下起居稱賀。皇 帝降御坐,側身西向不坐。俟宰臣以下再拜舞蹈,三 稱萬歲,起居稱賀畢,康伯等升殿奏:「臣等言,願陛下 即御坐以正」南面上,副太上皇帝傳授之意。帝愀然 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此大位懼不敢當,尚容辭避。」 康伯等再奏:「茲者伏遇皇帝陛下應天順人,龍飛寶 位,第以駑下之材,恐不足以仰輔新政。然依乘風雲, 千載之遇,實與四海蒼生,不勝幸慶。」再拜賀畢,奏事 而退。宰執下殿,皇帝還內,鳴鞭,宰執文武百僚赴「祥 曦殿,候太上皇帝登輦扈從」,至德壽宮而退。翌日,詣 德壽宮朝見。前期,儀鸞司設大次於德壽宮門內,小 次於殿東廊,西向。其日,俟皇帝出即御坐,從駕臣僚、 禁衛等起居如常儀。皇帝降御坐,乘輦至德壽宮,文 武百僚詣宮門外迎駕,起居訖,前導官、太常卿、閤門 官、太常博士、禮直官先入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俟 皇帝降輦入次,御史臺、閤門、太常寺報文武百僚入 詣殿庭,北向立定。前導官導皇帝入小次,簾降。俟太 上皇帝即御坐,小次,簾捲,前導官導皇帝升殿東階, 詣殿上折檻前。奏「請拜」,皇帝再拜。訖,前導官導皇帝 稍前,躬奏「聖躬萬福。」訖,復位。再拜訖,導皇帝詣太上 皇帝御坐之東,西向立。殿下在位官皆再拜,搢笏,三 舞蹈,三叩頭,出笏就拜,又再拜。班首不離位,奏「聖躬 萬福」,又再拜。班退,前導官以次退,從駕官歸幕次,以 俟從駕太上皇帝。駕興,皇帝從入見太上皇后,如宮 中之儀。皇帝還內如來儀。每遇正旦、冬至及朔朢,並 依上儀。十二日,帝詣德壽宮,以雨,百僚免入見,上就 宮中行禮。自後詣宮,若行宮中禮,即不集百官陪位。 十三日,詔令宰臣率百官於初一日、十六日詣德壽 宮起居。又詔:「朕欲每日一朝德壽宮,修晨昏之禮,面 奉慈訓,恐廢萬機,勞煩群下,不蒙賜許。禮官宜重定 其期,如前代朝朔朢,甚為疏闊,朕不敢取。」於是禮部、 太常寺言:「《漢書》高皇帝五日一朝太上皇。乞依此故 事,每五日一次詣德壽宮朝見,如宮中禮。」帝始御後 殿,宰臣陳康伯等奏:「臣等朝德壽宮,太上皇宣諭,車 駕每至宮,必於門外降輦,已再三勉諭,既行家人之 禮,自宜至殿上降輦。」帝曰:「太上有旨,不須五日一朝, 只朝朔朢,朕心未安,宜令有司詳議。如宮門降輦,臣 子禮所當然。」於是禮部、太常言:「除朝朔朢外,乞於每 月初八、二十三日詣德壽宮起居,如宮中儀。」自後皆 遵此制,如值雨,盛暑、祁寒,臨期承太上特旨乃免。十 一月冬至,上詣德壽宮稱賀,上壽禮畢,入見太后,如 宮中禮。自後冬至並同。又詔上太上皇帝、太上皇 后尊號,集議以聞。左僕射陳康伯等言:「五帝之壽,惟 堯最高;百王之典,惟堯獨冠。今茲高世之舉,視堯有 光。恭請上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太 上皇后尊號曰壽聖太上皇后。」詔恭依,仍令禮部、太 常討論禮儀以聞。左僕射陳康伯撰《太上皇帝冊文》, 兼禮儀使、參政汪澈書冊文并篆寶,知樞密院葉義 問撰《太上皇后冊文》,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書冊文。 八月十四日,奉上冊寶,是日,陪位文武百僚、太傅以 下行事官,並朝服入詣大慶殿下立班。皇帝自內服 履袍入御幄,服通天冠、絳紗袍出至大慶殿,詣冊寶 褥位前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訖,皇帝行發冊寶授太 傅之禮如儀。禮畢,皇帝還幄,服履袍還內,文武百僚 退,儀仗鼓吹備而不作,護衛冊寶,太傅以下行事官 導從冊寶至德壽宮,皇帝自祥曦殿服履袍,乘輦至 德壽宮大次,降輦陪位文武官入殿庭立班定,太傅 以下行事官從冊寶入殿,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升 殿,詣西向褥位立。太上皇帝自宮服履袍即坐,皇帝 北向四拜,起居訖。次太傅以下皆四拜,起居。次行奉 冊之禮。中書令、參知政事史浩讀冊,攝侍中葉義問 讀寶,讀訖,退復位。皇帝再拜稱賀曰:「皇帝臣某稽首 言:伏惟光堯壽聖太上皇帝陛下冊寶告成,鴻名肇 正,與天同壽,率土均歡。」皇帝再拜。次侍中承旨宣答 曰:「皇帝孝通天地,禮備古今,勉受鴻名,良深感慰。」皇 帝再拜訖,西向立,次太傅以下再拜稱賀致詞曰:「攝 太傅、尚書左僕射臣康伯等稽首言:伏惟光堯壽聖 太上皇帝陛下肅臨寶位,誕受丕稱,獨推天父之尊, 普慰帝臣之願。」奏訖,再拜,舞蹈,次侍中承旨宣答曰: 「光堯壽聖太上皇帝聖旨:倦勤滋久,佚老是圖。勉受 嘉名,但增感慰。」又再拜,舞蹈,次太上皇帝降座入宮, 皇帝、後從壽聖太上皇后冊寶入宮,皇帝詣太上皇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6 (1700-1725).djvu/10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