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錢止五百萬貫,除屯兵路分其他郡縣錢,可運至
京師。」克寧曰:「郡縣錢盡入京師,民間錢益少矣。若起 運其半,其半變折輕齎,庶幾錢貨流布也。」上嘉納之。 章宗雖封原王為丞相,克寧猶以未正太孫之位,屢 請於世宗。世宗嘆曰:「克寧,社稷之臣也。」十一月戊午, 宰相入見於香閤,既退,原王已出,克寧率宰臣屏左 右,奏立太孫,世宗許之。庚申,詔立原王右丞相,為皇 太孫。按《丞相襄傳》,襄進拜平章政事,封蕭國公。世 宗以金源郡王世嫡皇孫,將加王爵,詔擇國號。襄曰: 「為天下大計,必先正其本。原者本也,請封原。」從之。 按《完顏匡傳》,大定十九年,章宗年十餘歲,顯宗命詹 事烏林答愿擇德行淳謹,才學該通者,使教章宗兄 弟。閱月,愿啟顯宗曰:「豳王府教讀完顏撒速、徐王府 教讀僕散訛可二人可使教皇孫兄弟。」顯宗曰:「典教 幼子,須用淳謹者。」已而召見於承華殿西便殿,顯宗 問其年,對曰:「臣生之歲,海陵自上京遷中都,歲在壬 申。」顯宗曰:「二十八歲,爾詹事乃云三十歲,何也?」匡曰: 「臣年止如此,詹事謂臣出入宮禁,故增其歲言之耳。」 顯宗顧謂近臣曰:「篤實人也。」命擇日使皇孫行師弟 子禮。七月丁亥,宣宗、章宗皆就學。顯宗曰:「每日先教 漢字。至申時,漢字課畢,教女直小字習國朝語。」因賜 酒及綵幣。頃之,世宗詔匡、訛可俱充太子侍讀。寢殿 小底駝滿,九住問匡曰:「伯夷、叔齊何如人?」匡曰:「孔子 稱夷、齊求仁得仁。」九住曰:「汝輩學古,惟前言是信。夷、 齊輕去其親,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仁者固如是乎?」 匡曰:「不然。古之賢者,行其義也,行其道也。伯夷思成 其父之志,以去其國;叔齊不苟從父之志,亦去其國。 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紂死,殷為周。夷齊不食周 粟,遂餓而死。正君臣之分,為天下後世慮至遠也。非 仁人而能若是乎?是時世宗如春水,顯」宗從二人者 馬上相語,遂後顯宗。遲九住至,問曰:「何以後也?」九住 以對。顯宗歎曰:「不以女直文字譯經史,何以知此?主 上立女直科舉,教以經史,乃能得其淵奧如此哉!」稱 善者良久,謂九住曰:「《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汝不知不達,務辯口以難人。出是觀之,人之 學不學,豈不相遠哉!」顯宗嘗謂中侍局都監蒲察查 剌曰:「入殿小底完顏訛出、侍讀完顏撒速,與我同族, 汝知之乎?」對曰:「不知也。」顯宗曰:「撒速,始祖九世孫,訛 出保活里之世也。始祖兄弟皆非常人,汝何由知此?」 顯宗命匡作《睿宗功德歌》,教章宗歌之。其詞曰:「我祖 睿宗,厚有陰德。國祚有傳,儲嗣當立。滿朝疑懼,獨先 啟策。徂」征三秦,震驚來附。富平百萬,望風奔仆。靈恩 光被,時雨春暘;神化周浹,春生冬藏。蓋取宗翰與睿 宗定策立熙宗,及平陝西,大破張浚於富平也。二十 三年三月萬春節,顯宗命章宗歌此詞侑觴,世宗愕 然曰:「汝輩何因知此?」顯宗奏曰:「臣伏讀《睿宗皇帝實 錄》,欲使兒子知創業之艱難。」命侍讀撒速作歌教之。 世宗大喜,顧謂諸王侍臣曰:「朕念睿宗皇帝功德,恐 子孫無由知。皇太子能追念作歌,以教其子,嘉哉盛 事!朕之樂豈有量哉!卿等亦當誦習,以不忘祖宗之 功。」命章宗歌數四,酒行極歡,乙夜乃罷。二十五年,匡 中禮部策論進士。是歲,世宗在上京,顯宗監國。二月 甲辰,御試前一日癸卯,讀卷官吏部侍郎李晏、棣州 防禦使把內刺、國史院編修官夾古衡、國子助教尼 龐古鑑進稟策題,問:「契敷五教,皋陶明五刑,是以刑 措不用,比屋可封。今欲興教化,措刑罰,振紀綱,施之 萬世,何術可致?匡已試。」明日入見,顯宗問:「對策云何?」 匡曰:「臣熟觀策問:『敷教、措刑兩事不詳,『振紀綱』一句, 祇作兩事對策,必不能中』。」顯宗命匡誦所《對策》終篇, 曰:「是亦當中。」匡曰:「編修衡、助教鑑,長於選校,必不能 中。」已而匡果下第。顯宗惜之,謂侍臣曰:「我只欲問教 化刑罰兩事。」乃添「『振紀綱』一句,命刪去,李晏固執不 可,今果誤人矣。」謂侍正石敦寺家奴,唐括曷答曰:「侍 讀二十一年府試不中,我本不欲侍讀再試,恐傷其 志,今乃下第,使人意不樂。」是歲,初取止四十五人,顯 宗命添五人,僕散訛可中在四十五人,後除書畫直 長。匡與訛可俱為侍讀,匡被眷遇特異,顯宗謂匡曰: 「汝無以訛可登第怏怏,但善教金源郡王,何官不可 至哉?」是歲,顯宗薨,章宗判大興尹,封原王,拜右丞相, 立為皇太孫,匡仍為太孫侍讀。
衛紹王大安二年八月乙丑立子胙王從恪為皇太子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云云。按《胙王從恪傳》:衛紹王 六子,大定二十六年,賜名猛安曰琚,按出曰瑄、按辰 曰璪。泰和七年,詔按辰出繼鄭王永蹈後,詔曰:「朕追 惟鄭邸,誤蹈非彝,槁窆原野,多歷歲年,怛然軫懷,有 不能已,乃詔追復王爵,備禮改葬。今稽式古典,命汝 為鄭王後,守其祭祀。」大安元年,封子六人為王,從恪 胙王,有任王、鞏王,餘弗傳。是歲,從恪為左丞相。二年 八月,立從恪為皇太子。至寧末,胡沙虎殺衛王,從恪 兄弟皆廢居中都。貞祐二年,徙鄭州。四年,徙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