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54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火烈則人望而畏之,水懦則人狎而翫之。為政者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如此綏御有體,災眚消矣。」書奏, 帝納其言,而免酺等官。建初元年,遷五官中郎,除三 子為郎。嚴數薦達賢能,申解冤結,多見納用。復以五 官中郎將行長樂衛尉事。二年,拜陳留太守。嚴當之 職,乃言於帝曰:「昔顯親侯竇固,誤先帝出兵,西域,置 伊吾盧屯,煩費無益。又,竇勳受誅,其家不宜親近京 師。」是時勳女為皇后,竇氏方寵,時有側聽嚴言者,以 告竇憲兄弟,由是失權貴心。嚴下車,明賞罰,發姦慝, 郡界清靜。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 驚動,諸郡遑急,各以狀聞。嚴察其虛妄,獨不為備。詔 書敕問,使驛係道,嚴固執無賊,後卒如言。典郡四年, 坐與宗正劉軼、少府丁鴻等更相屬託,徵拜大中大 夫,十餘日,遷將作大匠。七年,復坐事免。後既為竇氏 所忌,遂不復在位。及帝崩,竇太后臨朝,嚴乃退居自 守,訓教子孫。永元十年,卒於家,時年八十二。弟敦,官 至虎賁中郎將。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七歲 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章 筭術。順帝時,為護羌校尉,遷度遼將軍。所在有恩威 稱。融自有傳。

竇憲

按《後漢書竇融傳》:「憲字伯度,父勳被誅,憲少孤。建初 二年,女弟立為皇后,拜憲為郎,稍遷侍中虎賁中郎 將,弟篤為黃門侍郎。兄弟親幸,並侍宮省,賞賜累積, 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憲恃宮掖 聲埶,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 後肅宗駕出過園,指以問憲,憲陰喝不得對。後發覺」, 帝大怒,召憲切責曰:「深思前過,奪主田園時,何用愈 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昔永平中,常令陰黨 陰博、鄧疊三人更相糾察,故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 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今貴主尚見枉奪,何 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憲大震懼,皇后 為毀服深謝,良久乃得解,使以田還主。雖不繩其罪, 然亦不授以重任。和帝即位,太后臨朝,憲以侍中,內 幹機密,出宣誥命。肅宗遺詔,以篤為虎賁中郎將,篤 弟景瓌並中常侍,於是兄弟皆在親要之地。憲以前 太尉鄧彪有義讓,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隨,故尊崇之, 以為太傅,令百官總己以聽。其所施為,輒外令彪奏, 內白太后,事無不從。又屯騎校尉桓郁,累世帝師,而 性和退自守,故上書薦之,令授經禁中,所以內外協 附,莫生疑異。憲性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初,永平 時,謁者韓紆嘗考劾父勳獄,憲遂令客斬紆子,以首 祭勳冢。齊殤王子都鄉侯暢來弔國憂。暢素行邪僻, 與步兵校尉鄧疊親屬,數往來京師,因疊母元自通 長樂宮得幸,太后被詔召詣上東門。憲懼見幸,分宮 省之權,遣客刺殺暢於屯衛之中,而歸罪於暢弟利 侯剛。乃使侍御史與青州刺史雜考剛等。後事發覺, 太后怒,閉憲於內宮。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 南單于請兵北代,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官屬 依司空,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 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憲與秉各將 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 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 鴻及緣邊義從羌卒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 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 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 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鹵眾崩潰,單于遁走。 追擊諸部,遂臨私渠、北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 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日、逐溫、 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 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名勒功,紀 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曰:「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 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于大麓, 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 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 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 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莅以威神,元 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 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 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 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 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 祖宗之元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 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遂封山刊 石,昭銘上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勦凶虐兮截 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 振萬世。」憲乃班師而還,遣軍司馬吳汜、梁諷奉金帛 遺北單于,宣明國威,而兵隨其後。時鹵中乖亂,汜諷 所到,輒招降之,前後萬餘人,遂及單于西海上,宣國 威信,致以詔賜,單于稽首拜受,諷因說宜修呼韓邪 故事,保國安人之福。單于喜悅,即將其眾與諷俱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