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齊王聞之, 乃還兵西界待約。呂祿、呂產欲發亂關中,內憚絳侯、 朱虛侯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欲待灌嬰兵 與齊合而發,猶與未決。當是時,濟川王太、淮陽王武、 常山王朝名為少帝弟,及魯元王呂后外孫,皆年少 未之國,居長安。趙王祿、梁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皆 呂氏之人。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太尉絳侯勃不得 入軍中主兵。曲周侯酈商老病,其子寄與呂祿善。絳 侯乃與丞相陳平謀,使人劫酈商,令其子寄往紿說 呂祿曰:「高帝與呂后共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呂氏 立三王,皆大臣之議。事已布告諸侯,諸侯皆以為宜。 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乃 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將 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 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萬世之 利也。」呂祿信然其計,欲歸將印,以兵屬太尉,使人報 呂產及諸呂老,人或以為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 所決。呂祿信酈寄,時與出遊獵,過其姑呂嬃。嬃大怒 曰:「若為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乃悉出珠玉寶器 散堂下,曰:「無為他人守也!」左丞相食其免。八月,庚申 旦,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見相國產計事。郎中令 賈壽使從齊來,因數產曰:「王不蚤之國,今雖欲行,尚 可得耶?」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欲誅諸呂告產,乃趣 產急入宮。平陽侯頗聞其語,乃馳告丞相太尉。太尉 欲入北軍,不得入。襄平侯通尚符節,乃令持節矯內 太尉北軍。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 「帝使太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 禍且起。」呂祿以為酈兄不欺己,遂解印屬典客,而以 兵授太尉。太尉將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襢, 為劉氏左襢。」軍中皆左襢,為劉氏。太尉行至,將軍呂 祿亦已解上將印去。太尉遂將北軍,然尚有南軍。平 陽侯聞之,以呂產謀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朱虛侯 佐太尉。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令平陽侯告衛尉毋 入相國產殿門。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 宮,欲為亂,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 語太尉,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乃遣朱 虛侯謂曰:「急入宮衛帝。」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 人,入未央宮門,遂見產廷中。日晡時,遂擊產,產走,天 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鬥,逐產殺之。郎中府吏 廁中朱虛侯已殺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朱虛 侯欲奪節信,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 走,斬長樂衛尉呂更始。還,馳入北軍報太尉,太尉起 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 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 祿而笞殺呂嬃,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壬戌, 以帝太傅食其復為左丞相。戊辰,徙濟川王王梁。立 趙幽王子遂為趙王。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 齊王,令罷兵。灌嬰兵亦罷滎陽而歸。諸大臣相與陰 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 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 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 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 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推本言之, 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 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駟鈞,惡人也,即立 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 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 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 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辭謝,再反,然後乘六乘傳。後 九月晦日己酉,至長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謁,奉天子 璽上代王,共尊立為天子。代王數讓,群臣固請,然後 聽。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乃與太 僕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 立。」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有數人不肯去兵。 宦者令張澤諭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 出。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舍少府。」乃 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報曰:「宮謹除。」代王即夕入 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 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 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 常山王及少帝於邸,代王立為天子。按《齊悼惠王 世家》,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子襄立,是 為哀王。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衛於漢,呂太后封為 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後四年,封章弟興居為東牟 侯,皆宿衛長安。中哀王八年,高后割齊琅邪郡,立營 陵侯劉澤為琅邪王。其明年,趙王友入朝,幽死於邸。 三趙王皆廢,高后立諸呂為三王,擅權用事。朱虛侯 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嘗入侍高后燕飲,高 后令朱虛侯劉章為酒吏,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 以軍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進飲歌舞。已而曰:「請 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兒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1 (1700-1725).djvu/98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