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3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恨。」時年四十。和帝出臨哭,詔贈侍中、丞相,本官如故。 前後部羽葆鼓吹,班劍三十人,轀輬車,黃屋左纛。梁 王圍建康城,住在石頭,和帝密詔報穎胄凶問,祕不 發喪。及城平,識者聞之,知天命之有在矣。梁天監元 年,詔曰:「念功惟德,歷代所同,追遠懷人,彌與事篤。齊 故侍中、丞相、尚書令穎胄,風格峻遠,器宇淵卲,清猷 盛業,問望斯歸。締構義始,肇基王迹,挈闊屯夷,載形 心事。朕膺天改命,光宅區宇,望岱瞻河,永」言增慟。可 封巴東郡公,邑三千戶,本官如故。喪還今上,車駕臨 哭渚次。詔曰:「齊故侍中、丞相、尚書令穎胄,葬送有期, 前代所加殊禮,依晉王導、齊豫章王故事,可悉給諡 曰獻武。」范僧簡贈交州刺史。

始安王遙光

按《南齊書始安貞王傳》:「貞王道生子鳳,鳳子遙光,字 元暉。生有躄疾,太祖謂不堪奉拜祭祀,欲封其弟。世 祖諫,乃以遙光襲爵。初為員外郎,轉給事郎,太孫洗 馬,轉中書郎、豫章內史,不拜。高宗輔政,遙光好天文, 候道,密懷規贊。隆昌元年,除驍騎將軍、冠軍將軍、南 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仍除南彭城太守,將軍如故。」 又除輔國將軍、吳興太守。高宗廢鬱林,又除冠軍將 軍、南蠻校尉、西平中郎長史、南郡太守。一歲之內頻 五除,並不拜。是時高宗欲即位,誅賞諸事,唯遙光共 謀議。建武元年,以為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 前將軍、揚州刺史晉安王寶義為南徐州,遙光求解 督,見許。二年,進號撫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通幰車 鼓吹。遙光好吏事,稱為分明,頗多慘害,足疾,不得同 朝例。常乘輿自望賢門入,每與上久清閑。言畢,上索 香火,明日必有所誅殺。上以親近單少,憎忌高、武子 孫,欲并誅之。遙光計畫參議,當以次施行。永泰元年, 即本位為大將軍,給油絡車。帝不豫,遙光數入侍疾。 帝漸甚,河東王鉉等「七王一夕見殺,遙光意也。」帝崩, 遺詔加遙光侍中、中書令,給扶。永元元年,給班劍二 十人,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遙光既輔政,見少主即 位,潛與江祏兄弟謀自樹立。弟遙欣在荊楚,擁兵居 上流,密相影響。遙光當據東府號令,使遙欣便星速 急下。潛謀將發,而遙欣病死,江祏被誅。東昏侯召遙 光入殿,告以祏罪。遙光懼,還省便陽狂號哭,自此稱 疾,不復入臺。先是,遙光行還入城,風飄儀繖出城外。 遙光弟遙昌先卒壽春,豫州部曲,皆歸遙光。及遙欣 喪還,葬武進,停東府前渚,荊州眾力送者甚盛。帝誅 江祏後,慮遙光不自安,欲轉為司徒還第,召入喻旨。 遙光慮見殺,八月十二日晡時,收集二州部曲,於東 府門聚人眾,街陌頗怪其異,莫知指趣也。遙光召親 人丹陽丞劉渢及諸傖楚,欲以討劉暄為名,夜遣數 百人破東冶出囚,尚方取仗。又召驍騎將軍垣歷生, 歷生隨信便至,勸遙光「令率城內兵夜攻臺,輦荻燒 城門,公但乘輿隨後,反掌可得。」遙光意疑不敢出。天 稍曉,遙光戎服出聽事,停輿處分,上仗登城,行賞賜。 歷生復勸出軍,遙光不肯望。臺內自有變,至日中,臺 軍稍至。尚書符遙光曰:「逆順之數,皎然有徵,于紀亂 常,刑茲罔赦。蕭遙光宗室蚩庸,才行鄙薄,緹裙可望, 天路何階?受遇自昔,恩加猶子,禮絕帝體,寵越皇季, 旗章車服,窮千乘之尊。」「隍爽闓踰百雉之制。及聖 后在天,親受顧託,話言在耳,德音猶存。侮蔑天明,罔 畏不義。無君之心,履霜有日。遂乃稱兵內犯,竊發京 畿,自古巨釁,莫斯為甚。今便分命六師,弘宣九伐。皇 上當親御戎軒,弘此廟略,信賞必罰,有如大江。」於是 戒嚴,曲赦京邑。領軍蕭坦之屯湘宮寺,鎮軍司馬曹 虎屯清溪大橋,太子右衛率左興盛屯東府東籬門, 眾軍圍東城三面,燒司徒二府。遙光遣垣歷生從西 門出戰,臺軍屢北,殺軍主桑天愛。初,遙光起兵,問諮 議參軍蕭暢,暢正色拒折不從。十五日,暢與撫軍長 史沈昭略潛自南出,濟淮還臺,人情大沮。十六日,垣 歷生從南門出戰,因棄槊降曹虎軍,虎命斬之。遙光 大怒,於床上自竦踊,使殺歷生兒。其晚,臺軍射火箭 燒東北角樓,至夜城潰,遙光還小齋,帳中著衣帢坐, 秉燭自照,令人反拒,齋閤皆重關,左右並踰屋散出。 臺軍主劉國寶、時當伯等先入,遙光聞外兵至,吹滅 火,扶匐下床,軍人排閤入,於暗中牽出斬首,時年三 十二。遙光未敗,一夕,城內皆夢群蛇緣城四出,各各 共說之,咸以為異。臺軍入城,焚燒屋宇且盡,遙光府 佐司馬端為掌書記,曹虎謂之曰:「君是賊否?」端曰:「僕 荷始安厚恩,今死甘心。」虎不殺,執送還臺。徐世𢷋殺 之。劉渢遁走還家園,為人所殺。端,河內人;渢,南陽人, 事繼母有孝行,弟溓,事渢亦謹。詔斂葬遙光屍,原其 諸子。追贈桑天愛輔國將軍、梁州刺史。以江陵公寶 覽為始安王,奉靖王後。永元二年,為持節、督湘州輔 國將軍、湘州刺史。

按《南史》本傳:太子不悅學,唯曼遊是好。朝議令蔡仲 熊為太子講禮,未半,遙光從容曰:「文義之士,此是士 大夫以為伎藝,欲求官耳。皇太子何用講為?」上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