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6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正司,不應反在儀同之下,而於時位次,相王在前,蔡 公次之耳。諸例甚多,不能復具疏。揚州反乃居卿君 之下,恐此失禮,宜改之邪?」廓答曰:「揚州位居卿君之 下,常亦惟疑。然朝廷以位相次,不以本封,復無明文。 云。皇子加殊禮,齊獻」王為驃騎,孫秀來降,武帝欲優 異之,以秀為驃騎,轉齊王為鎮軍,在驃騎上。若如足 下言,皇子使在公右,則齊王本次自尊,何改鎮軍,令 在驃騎上?明知,故依見位為次也。又齊王為司空,賈 充為太尉,俱錄尚書署事,常在充後。潘正督奏《公羊》 事,於時三錄。梁王彤為衛將軍,署在太尉隴西王泰、 司徒「王元沖下。近太元初,賀新宮成,司馬太傅為中 軍,而以齊王柔之為賀首。立安帝為太子,止禮徐邈 為郎,位次亦以太傅,在諸王下。又謁李太后、宗正、尚 書符令,以高密王為首,時王東亭為僕射,王、徐皆是 近世識古今者。足下引式乾公王,吾謂未可為據。」其 云上出《式乾古傳》中,彭城王植、荀組、潘岳、「嵇紹、杜斌, 然後道足下所疏四王在三司之上,反在黃門郎下, 有何義?且四王之下,則云大將軍梁王彤,車騎趙王 倫」,然後云「司徒王戎」耳。梁趙二王,亦是王子屬尊位, 齊在豫章王常侍之下,又復不通。蓋書家指疏時事, 不必存其班次。式乾亦是私宴,異於朝堂。如今含章 西堂,足下在僕射下,侍中「在尚書下耳。」來示又云:「曾 祖與簡文對錄,位在簡文下,吾家故事則不然。」今寫 如別王姬身無爵位,故可得不從夫,而以王女為尊。 皇子出任則有位,有位則依朝。復示之班序,唯引《泰 和赦文》,差可為言。然赦文前後,亦參差不同,太宰上 公,自應在大司馬前耳。簡文雖撫軍,時已授丞相殊 禮,又中外都督,故以本任為班,不以督中外,便在公 右也。今護軍總方伯,而位次故在持節都督下,足下 復思之。

《禮志》:魏氏雖天子耕藉藩鎮,闕諸侯百畝之禮。及武 帝末,有司奏,「古諸侯耕藉田百畝,躬執耒,以奉社稷 宗廟,以勸率農功。今諸王臨國,宜依脩耕藉之義。」然 竟未施行。

《南齊書文惠太子傳》,「昇明三年,太祖將受禪,世祖已 還京師,以襄陽兵馬重鎮,不欲處他族,出太子為持 節、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左 中郎將、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建元元年,封南郡王,邑 二千戶。江左未有嫡皇孫,封王自此始也。」

《齊春秋》:會稽孔珪家起園,列植桐柳,多灌山泉,雅得 真趣。衡陽王鈞往遊之,珪曰:「殿下處朱門,遊紫闥,詎 得與山人交邪?」答曰:「身處朱門而情在江湖;形入紫 闥而意在青雲。」珪大美之。

《梁書昭明太子傳》,「普通三年十一月,始興王憺薨。舊 事以東宮禮絕,傍親書翰,並依常儀。太子意以為疑, 命僕射劉孝綽議其事。孝綽議曰:案張鏡撰《東宮儀 記》,稱三朝發哀者,踰月不舉樂,鼓吹寢奏。服限亦然。 尋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鐃歌輟 奏,良亦為此。既有悲情,宜稱兼慕,卒哭之後,依常舉 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謂猶應兼慕,請至卒哭。」僕射 徐勉、左率周捨、家令陸襄並同孝綽議。太子令曰:「張 《鏡儀記》云:『依士禮,終服月稱慕悼』。又云:『凡三朝發哀 者,踰月不舉樂』。劉僕射議云:『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 雖可奪,情豈無悲?卒哭之後,依常舉樂稱悲竟。此理 例相符。尋情悲之說,非止卒哭之後』」,緣情為論,此自 難一也。用張鏡之舉樂,棄張鏡之稱悲,一鏡之言,取 捨有異,此自難二也。陸家令止云「多歷年所」,恐非事 證,雖復累稔所用,意常未安。近亦常經以此問外,由 來立意,謂猶應有慕悼之言。張豈不知舉樂為大,稱 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 事為國章,雖情或未「安,而禮不可廢。鐃吹軍樂,比之 亦然。書疏方之,事則成小,差可緣心。聲樂自外,書疏 自內,樂自他,書自已。劉僕射之議,即情未安,可令諸 賢更共詳衷。」司農卿明山賓、步兵校尉朱异議稱「慕 悼之解,宜終服月。於是令付典書遵用,以為永準。」 《隋書于義傳》:「義子宣敏,高祖踐阼,拜奉車都尉,奉使 撫慰巴」蜀。及還,上疏曰:「臣聞開盤石之宗,漢室於是 惟永;建維城之固,周祚所以靈長。昔秦皇置牧守而 罷諸侯,魏后暱謟邪而疏骨肉,遂使宗社移於他族, 神器傳於異姓。此事之明,甚於觀火。然山川設險,非 親勿居。且蜀土沃饒,人物殷阜,西通邛、僰,南屬荊、巫。 周德之衰,茲土遂成戎首;炎政失御,此物便為禍先。」 是以明者防於無形,治者制其未亂,方可慶隆萬世, 年逾七百。伏惟陛下日角龍顏,膺《樂推》之運;參天貳 地,居揖讓之期。億兆宅心,百神受職。理須樹建藩屏, 封植子孫,繼周漢之宏圖,改秦、魏之覆軌,抑近習之 權勢,崇公族之本枝。但三蜀、三齊,古稱天險;分王戚 屬,今正其時。若使利建合宜,「封樹得所,巨猾息其非 望,姦臣杜其邪謀。盛業洪基,同天地之長久;英聲茂 實,齊日月之照臨。臣雖學謝多聞,然情深體國,輒申 管見,戰灼惟深。」帝省表嘉之,謂高熲曰:「于氏世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