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6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錄

 三恪部彙考三

  周二

  杞

官常典第一百十一卷

三恪部彙考三

周二

武王克商,求禹後,得東樓公,封之于杞。

按《史記·杞世家》:「杞東樓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 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 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索隱曰:杞,國名也。東樓公,諡號也。不名者,並史先失耳。宋忠曰:「杞,今陳留雍丘縣,故《地理志》云雍丘縣故杞國,周武王封禹後為東樓公是也。」蓋周封杞而居雍丘,至春秋時杞已遷東國,故《左氏》隱四年傳云「莒人伐杞,取牟婁。」牟婁者,東邑也。僖公十四年傳云「杞遷緣陵。」《地理》云「北海有營陵、淳于公之縣。」臣瓚云「即《春秋》緣陵淳于公所都之邑。」又州,國名,杞後改國號曰州,而稱淳于公,故《春秋》桓五年經云「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如曹」是也。然杞後代又稱子者,以微小又僻居東夷,故襄二十九年經稱「杞子來盟」,傳曰「書曰『子』,賤之也。」

平王二十年,「杞謀娶。」公薨,子武公立。按世家自東樓公至謀娶公無

年可考。自「武公」 至「德公」 始。《紀年》數「德公」 下,注補「成公十八年。」 再按《左傳》,僖二十二年為成公卒之年,逆推至武公立,當在是年。

按《史記杞世家》:「東樓公生西樓公,西樓公生題公,題 公生謀娶公。」

謀一作「謨。」《索隱》曰:「娶,子臾反。」

《謀娶公》,當周厲王時。「謀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 卒。

桓王元年春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按:《春秋》隱公四年。

杞國本都陳留雍丘縣。推尋事跡,桓六年淳于公亡國,杞始并之,遷都淳于。僖十四年又遷緣陵。襄二十九年,晉人城杞之淳于,杞又遷都牟婁,杞邑城陽諸縣,東北有婁鄉。

桓王十年「秋七月杞侯朝于魯。九月,魯入杞。」

按《春秋》桓公二年。按《左傳》,二年,「秋七月,杞侯來朝, 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九月,入杞,討不敬也。」

桓王十一年「夏六月,魯侯、杞侯會于郕。」

按《春秋》桓王三年。按《左傳》,三年夏,「公會杞侯于郕, 杞求成也。」

桓王十六年,「杞武公薨,子靖公立。」按武公自平王元年紀元至此年得

四十七年

按:《春秋》不書。

按《史記·杞世家》:「武公立四十七年卒,子靖公立。」 桓王二十一年「夏六月壬寅,魯侯、杞侯、莒子盟于曲 池。」

按《春秋》桓公十二年。按《左傳》十二年夏,「盟于曲池, 平杞、莒也。」

僖王元年,「杞靖公薨,子共公立。」按靖公自桓王十七年紀元至此年得二

十三年

按:《春秋》不書。

按《史記杞世家》:「靖公二十三年卒,子共公立。」

惠王四年,杞共公薨,子惠公立。按共公自僖王二年紀元至此年得八年 按:《春秋》不書。

按《史記·杞世家》:「共公八年卒,子德公立。」

徐廣曰:《世本》曰「惠公。」《索隱》曰,《系本》、譙周並作「惠公。」又云「惠公生成公及桓公」,是此系家脫「成公」一代,下云「弟桓公姑容立」,非也。且成公又見《春秋經傳》,故《左氏》莊二十五年云,杞成公娶魯女,有婚姻之好。至僖二十二年卒,始赴而書。《左傳》云「成公也,未同盟,故不書名。」是杞有成公,當如譙周所說也。

惠王八年「夏六月」,魯伯姬歸于杞。

按:《春秋》莊公二十五年。

惠王十年春,「魯侯會杞伯姬于洮。冬,杞伯姬歸寧于 魯,杞伯朝于魯。」

按《春秋》莊公二十七年。按《左傳》二十七年春,「公會 杞伯姬于洮,非事也。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 事不舉,卿非君命不越竟。冬,杞伯姬來歸寧也。」

《杞》稱「伯」者,蓋為時王所黜。

惠王二十二年,杞伯姬歸寧于魯,朝其子。「杞惠公薨, 子成公立。」按惠公自惠王二年紀元至此年得十八年 按:《春秋》僖公五年。

「伯姬來寧。」寧,成風也。朝其子者,時子年在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