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5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尚書右丞,賜佩刀入宮。轉左丞。海陵伐宋,良弼諫不 聽,以為右領軍大都督。海陵在淮南,詔良弼與監軍 徒單貞撫定上京、遼右,既而諸軍往往道亡北歸,而 世宗即位於遼陽,良弼乃還汴京。海陵死,世宗就以 良弼為南京留守,兼開封尹,再兼河南都統,召拜尚 書右丞。世宗謂良弼曰:「卿嘗諫正隆伐宋,不用卿言, 以至廢殞。當時懷祿偷安之人,朕皆黜之矣,今復用 卿,凡於國家之事,當盡言,無復顧忌也。」良弼頓首謝。 窩斡敗於陷泉,入奚中。詔良弼佩金牌及銀牌四,往 北京招撫奚、契丹。還,拜尚書左丞。上言:「祖宗以來,未 錄功賞者,臣考按得凡三十二人,宜次第封賞。」詔曰: 「已有五品已上官者聞奏,六品已下及無官者,尚書 省約量遷除。」自是功勞畢賞矣。進拜平章政事,封宗 國公。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與百姓雜居,詔良弼度 宜易置,使與百姓異聚,與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 田對易之,自是無復爭訴。六年十一月,皇太子生日, 上置酒於東宮,良弼、志寧同賜酒。上曰:「邊境無事,中 外晏然,將相之力也。」良弼奏曰:「臣等不才,備位宰相, 敢不竭犬馬之力。」上悅,進拜右丞相,監修國史。世宗 謂良弼曰:「海陵時記注皆不完,人君善惡為萬世勸 戒,記注遺逸,後世何觀?其令史官旁求書之。」又曰:「五 從以上宗室在省祗候者,才有可用,具名聞奏。其猥 冗不足蒞官者,亦聞奏罷去。」左丞完顏守道奏:「近都 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析居,其所得之地不能贍,日 益困乏。」上以問宰臣,良弼對曰:「必欲父兄聚居,宜以 所分之地與土民相換易,雖暫擾,然經久甚便。」右丞 石琚曰:「百姓各安其業,不若依舊便。」上竟從良弼議。 《太宗實錄》成,賜良弼金帶、重綵二十端,同修國史張 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以下賜有差。世宗與侍臣論古 今為臣孰賢不肖,因謂宰相曰:「皇統正隆,多殺臣僚, 往往死非其罪。朕委卿等以大政,毋違道以自陷,毋 曲從以誤朕。惟忠惟孝,匡救輔益,期致太平。」良弼對 曰:「臣等過蒙嘉惠,雖謭薄敢不盡心。聖諭諄諄,臣等 不勝萬幸。」良弼請於榷場市馬,毋拘牝牡。今官馬甚 少,一旦邊境有警,乃調於民,不亦晚乎。上從之。八年, 選侍衛親軍。世宗聞其中多不能弓矢,詔使習射。頃 之,問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曰:「女直人習射,尚未行 耶?」良弼對曰:「已行之矣。」同知清州防禦事常德暉上 書言:「吏部格法,止敘年勞,雖有材能,拘滯下位,刺史、 縣令多不得人,乞密加訪察,然後廉問。今酒稅使尚 選能吏,縣令可不擇人才,乞以能吏當任酒稅使者, 任親民之職。」上是其言,謂宰相曰:「朕思庶職,多不得 人,中夜而寤,或達旦不能寐。卿等注意選擇,朕亦密 加體察。」良弼對曰:「女直、契丹人,須是曾習漢人文字 然後可。方今大率多為黨與,或稱譽於此,或見毀於 彼,所以難也。」上曰:「朕所以密令體察也。」上謂良弼曰: 「猛安謀克牛頭稅粟,本以備凶年,凡水旱乏糧處,就 賑給之。」進拜左丞相,監修國史如故。良弼為相既久, 練達朝政,上所詢訪,盡誠開奏,垂紳正笏,不動聲氣, 議政多稱上意。以母憂去,起復舊職。是時,夏國王李 仁孝乞分國之半以封其臣任得敬,上以問群臣,群 臣多言「此外國事,從之可也。」上曰:「此非是仁孝本心, 不可從。」良弼議與上意合。既而夏國果誅任得敬,上 表來謝。參知政事宗敘請置沿邊濠塹,良弼曰:「敵國 果來伐,此豈可禦哉?」上曰:「卿言是也。」高麗國王王晛 表讓國於其弟皓,上疑之,以問宰相良弼,良弼策以 為讓國非王晛本心。其後趙位寵求以四十州來附, 其表果言王皓弒其兄晛。如良弼策,語在《高麗傳》中。 世宗罷採訪官,謂宰臣曰:「官吏之善惡,何由知之?」良 弼對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之。」以進《睿宗實錄》,賜通 犀帶、重綵二十端。是年,有事南郊,良弼為大禮使。自 收國以來,未嘗講行是禮,歷代典故又多不同,良弼 討論損益,各合其宜,人服其能。上與良弼守道論:「猛 安謀克官多年幼,不習教訓,無長幼之禮,曩時鄉里 老者輒教導之。今鄉里中耆老有能教導者,或謂事 不在己而不問,或非其職而人不從,可依漢制置鄉 老,選廉潔正直可為師範者使教導之。」良弼奏曰:「聖 慮及此,億兆之福也。」他日,上問曰:「朕觀前史,有任下 位而存心國家直言為民者,今無其人,何也?」良弼曰: 「今豈無其人哉?蓋以直道而行,反被謗毀,禍及其身, 是以不為也。」大定十四年歲在甲午,大興尹璋為賀 宋正旦使,宋人就館奪其國書,詔梁肅詳問。眾議紛 紛,謂凡午年必用兵。上以問良弼,對曰:「太祖皇帝以 甲午年伐遼,太宗皇帝以丙午年克宋,今茲宋人奪 我國書,而適在午年,故有此語,未必然也。」既而梁肅 至宋,宋主起立,授受國書如舊儀。梁肅既還,宋主遣 工部尚書張子顏、知閤門事劉崇來祈請,其書曰:「言 念眇躬,夙承大統。荷上國照臨之惠,尋盟遂閱於十 年;修兩朝聘問之勤,繼好靡忘於一日。惟是函書之 受,當新賓接之儀。嘗空臆以屢陳,飭行人而再請。仰 祈眷顧,俯賜矜從。」上與大臣議,良弼奏曰:「宋國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