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6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明外史》本傳:「彬字道中,寧陽人。永樂十三年進士。 改庶吉士,授檢討。正統末,累遷太常少卿,兼翰林待 詔,提督四夷館。上皇將還,遣彬至宣府奉迎上皇命 書《罪己詔》,及諭群臣敕,遣祭土木,陣亡官軍,以此受 知上皇。還,擢本寺卿。英宗復位,進禮部左侍郎,兼翰 林院學士,入直文淵閣。未幾,為石亨所忌,出為南京」 禮部右侍郎。甫行,貶陝西參政。至則乞休去。成化初, 命以侍郎致仕,尋卒。彬性坦率,好交遊,不能擇人,一 時浮蕩士多出其門。晚參大政,方欲杜門謝客,而客 惡其變態,競相騰謗,竟不安其位。

劉定之

按《明外史》本傳:「定之,字主靜,永新人。幼有異稟。父髦 舉於鄉,不樂仕,日授定之書數千言,不令作文。一日, 偶見所為《祀竈文》,大異之,謂婦曰:『此子才一第,不足 多也』。」舉正統元年,會試第一,殿試及第,授編修。京城 大水,應詔陳十事,言號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 苟且。數易公卿侍從。當時召見,察其才能心術而進 「退之。降人散處京畿者,宜漸移之。南方郡縣,職以京 朝官補,使,迭相出入,內外無畸重。薦舉之法,不當拘 五品以上。可倣唐制,朝臣遷秩,舉一人自代,吏部籍 其名而簡用之。武臣子孫教以韜略,守令牧養為先, 毋徒取幹辦。群臣遭喪,乞永罷起復,令僧尼蠹國,當 嚴絕富民輸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奪。」疏入,留中。弟寅 之與鄉人相訐,辭連定之,下獄,得白。秩滿,進侍講。景 帝即位,復上言十事。曰:「自古中國喪氣,若晉懷愍,宋 徽、欽,皆因邊塞外破,藩鎮內潰,救援不集,馴致播遷。 未有若今日以天下之大,數十萬之師,奉上皇於漠 北,委以與寇者也。晉、宋遭禍亂,棄故土,偏安一隅,尚 能奮於既衰,以禦方張之敵。今也先乘勝直抵都城, 舉數十萬眾,宜可滅此朝食。既不能奮武以破賊,又 不能約和以迎駕,聽其自來而自去,尚謂國有人哉? 國勢之弱,雖非旦夕所能強,豈可不思自強之術?臣 愚敢略陳所見,以俟採擇。」近日京軍之戰,但知堅壁 持重,而不能用奇制勝,至前敗而後不救,左出而右 不隨,謂宜倣宋吳玠、吳璘三壘陣法,掎角應援,至鐵 騎衝突,必資刀斧以制之。昔郭子儀破安祿山八萬 騎,用千人執長刀,如牆而進;韓世忠破兀朮拐子馬, 用五百人執長斧,上揕人胸,下斫馬足,此其明驗也。 紫荊、居庸二關,名為關塞,實則坦途,敵騎北來,若風 驅霧。今宜增兵士,繕亭障,塞蹊隧,陸則掘「地為塹,名 曰地網;水則瀦泉令深,名曰水櫃。或多植榆柳以制 奔突,或多招鄉勇以助官軍,此古人已事,尚可舉行 者也。奉使之臣,往時充以驛人駔夫,招釁啟戎,職此 之故。今宜擇內蘊忠悃,外工專對,若陸賈、富弼其人 者,使備正介之選,庶不至失辭辱國。」臣於上皇朝,乞 徙漠北降人,知謀短淺,未「蒙採納。比乘國釁,奔歸故 土,寇掠畿甸者,屢見告矣。宜乘大兵聚集時,遷之南 方,使與中國兵民相錯雜,以牽制而變化之,不惟潛 消大患,又省俸給,減漕輓,甚便。天下農出粟,女出布, 以養兵也;兵受粟於倉,受布於庫,以衛國也。向者兵 士受粟布於公門,納月錢於私室,於是手不習擊刺 之法,足不習進退之宜。第轉貨為商,執技為工,而以 工商所得補納月錢。蓋民之膏血,兵之氣力,皆變為 金銀,以惠奸宄矣。一旦率以臨敵,如驅羊拒狼,幾何 其不敗也!今宜痛革其弊,一新揀練之政,將帥踵舊 習者,誅毋赦,則兵威振矣。至於守令朘民,猶將帥之 剝兵也。宜嚴糾考,慎黜陟,有犯贓者,舉主與其罰,然 後貪墨者寡,薦舉者慎。貪寡舉慎,則民安而邦本以 固也。古販繒屠狗之夫,俱足助成帝業。苟非其人,則 趙括以奢之子,隕首於白起;王離以翦之孫,繫頸於 項羽,將豈必拘世類哉!」今于謙、楊善亦非出自將門, 宜令廷臣各舉所知,不限門閥,庶搜羅既廣,禦侮有 人。昔者漢圖恢復,所恃者諸葛「亮;南宋禦金,所恃者 張浚。彼皆忠義夙著,功業久立。及街亭一敗,亮辭丞 相;符離未捷,浚解都督。何則?賞罰明則將士奮也。昨 德勝門下之戰,未聞摧陷強寇,但迭為勝負,互殺傷 而已。雖不足罰,亦不足賞。乃石亨則自伯進侯,于謙 則自二品遷一品,天下未聞其功,但見其賞,豈不怠 忠臣義士之心乎?可令仍循舊秩,勿躐新階,他日勛 名著而爵賞加,未為晚。夫既與不忍奪者,姑息之政; 既進不肯退者,患失之心。上不行姑息之政,下不懷 患失之心,則治平可計日而望也。向者御史建白,欲 令大臣入內議政」,疏寢不行。夫人主當總攬威權,親 決機務。凡政事早朝未決者,日御便殿,使大臣敷奏。 言官察其邪正而糾劾之,史官又直書於簡,以示懲 勸。此前代故事,祖宗成法也,願陛下遵而行之。若僅 封章奏入,中旨傳出,恐偏聽獨任,致生奸亂,欲治化 之成難矣。然行是數者,又有其要,在陛下勤學而已。 人主之德,欲其明如日月以察直枉,仁如天地以覆 群生,勇如雷霆以收威柄。故司馬光之告君,以「仁明 武」為言,即《中庸》所謂「知仁勇」也。知仁、勇,非學而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