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8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宋史》本傳,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父裕,偽唐歙 州錄事參軍。文仲在江左,舉進士,調補臨川尉,再遷 大理評事,掌宗室書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遷少 府監丞,預修《太平御覽》《廣記》《文苑英華》改著作佐郎。 太平興國中,上每御便殿觀古碑刻,輒召文仲與舒 雅、杜鎬、吳淑讀之。嘗令文仲讀《文選》,繼又令讀《江海 賦》,皆有賜賚。以本官充翰林侍讀,寓直御書院,與侍 書王著更宿。時書學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從 容問文仲以書史,著以筆法,湍以字學。雍熙初,文仲 遷著作佐郎,副王著使高麗,復命改左正言,巡撫福 建。未幾,賜金紫,加左諫議大夫。淳化中,與陳堯叟並 兼關西巡撫使。時內品方保吉專幹榷酤,威制郡縣, 民疲吏擾,變易舊法,訟其掊克者甚眾。文仲等具奏 其實。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將劾之,反為保吉所訟,下 御史驗問。文仲所坐皆細事,而素㢲懦,且恥與保吉 辯對,因自誣伏,遂罷職。既而太宗知其由,復令直祕 閣。踰月,再為侍讀。一日,召於崇政殿,讀上草書《經史 故實》數十軸,詔模刻於石。遷起居舍人、兵部員外郎、 同吏部銓,知銀臺、通進封駮司、審官院。咸平三年,拜 工部郎中,充翰林侍讀學士。受詔集太宗歌詩為三 十卷,詔書加獎。又知審刑院。六年,授御史中丞。景德 中,鞫曹州奸民趙諫獄。諫多與士夫交遊,內出姓名 七十餘人,令悉窮治。文仲請對,言:「逮捕者眾,或在外 郡,苟悉索之,慮動人聽。」上曰:「卿執憲,當嫉惡如讎,豈 公行黨庇邪?」文仲頓首曰:「中司之職,非徒繩糾愆違, 亦當顧國家大體。今縰七十人悉得奸狀,以陛下之 慈仁,必不盡戮,不過廢棄而已。但籍其名吏,察其為 人,置於冗散。或舉選對揚之日擯斥之,未為晚也。」上 從其言。三年,遷工部侍郎,復為翰林侍讀學士。文仲 久居禁近,頗周密兢慎。一日早朝,暴得風疾,請誥踰 百日,詔續其奉。明年,改刑部侍郎,充集賢院學士。未 幾卒,錄其子永為奉禮郎。文仲富詞學,器韻淹雅。其 使高麗也,善於應對,清淨無所求,遠俗悅之。後有使 高麗者,必詢其出處。然性頗齷齪,不為時論所許。有 集十卷。

韓丕

按《宋史》本傳:「丕字太簡,華州鄭人。父杲,晉開運中為 曲陽主簿,契丹攻城,陷沒焉。母改適他氏。丕幼孤貧, 有志操,讀書於驪山、嵩陽。通《周易》《禮記》,為人講說,嘗 有山林之志,家雖甚貧,處之宴如。年長,始學文。開寶 中,鄭牧知文州,與之偕行,遂薄遊兩川。及牧知成都, 劉熙古延置門下,掌書奏,以孫女妻之。太平興國三」 年,舉進士,聲名籍甚,公卿多薦之者。嘗著《孟母碑》《返 魯頌》,人多諷誦之。解褐大理評事、通判衡州。石熙載 薦其文行,代還,以文學試中書,擢著作佐郎、直史館, 賜緋魚。未幾,改左拾遺。八年,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雍熙初,加虞部郎中。二年,與賈黃中、徐鉉同知貢舉。 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 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 軰負氣,每陵轢面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 改職方郎中。端拱初,拜右諫議大夫,賜金紫,知河陽、 濠州。丕起寒素,以沖澹自處,不奔競於名宦,太宗甚 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為翰林學士,終以遲鈍不敏 於用。俄罷職,充集賢殿修撰、知均州。就遷給事中、工 部侍郎,徙金州。召還,充史館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 禮部。大中祥符二年,卒。丕純厚畏慎,似不能言者。歷 典州郡,雖不優於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時稱其長者 云。

楊徽之

按《宋史》本傳:「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祖郜,仕閩為 義軍校。家世尚武,父澄,獨折節為儒,終浦城令。徽之 幼刻苦為學,邑人江文蔚善賦,江為能詩,徽之與之 遊從,遂與齊名。嘗肄業於潯陽、廬山,時李氏據有江 表,乃潛服至汴洛,以文投竇儀、王朴,深賞遇之。周顯 德中,舉進士,劉溫叟知貢部,中甲科,同時登第者十」 六人,世宗命復試,惟徽之與李覃、何曮、趙鄰幾中選。 解褐校書郎、集賢校理。宰相范質深器重之。歷著作 佐郎、右拾遺。竇儀纂《禮、樂書》,徽之預焉。乾德初,與鄭 𤣱並出為天興令,府帥王彥超素知其名,待以賓禮。 蜀平,移峨眉令。時宋白宰玉津,多以吟詠酬答。復為 著作佐郎、知全州,就遷左拾遺、右補闕,太平興國初, 代還。太宗素聞其詩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數百篇奏 御,且獻詩為謝。其卒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 王問姓名」語,太宗覽之稱賞,自是聖製多以別本為 賜。遷侍御史、權判刑部。嘗屬疾,遣尚醫診療,賜錢三 十萬。轉庫部員外郎,賜金紫,判南曹同知京朝官差 遣。會詔李昉等采緝前代文字,類為《文苑英華》。以徽 之精於風雅,分命編詩,為百八十卷。歷遷刑、兵二部 郎中。獻《雍熙詞》,上賡其韻以賜。端拱初,拜左諫議大 夫,出知許州。入判史館事,加修撰。因次對上言曰:「自 陛下嗣統鴻圖,闡揚文治,廢墜修舉,儒學嚮臻,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