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8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頭木腳,陷人倒卓子。」頌別有傳。

楊安國

按《宋史》本傳:「安國,字君倚,密州安丘人。父光輔,居馬 耆山,學者多從受經。州守王博文薦為太學助教。孫 奭知兗州,又薦為太常寺奉禮郎、州學講書。既而奭 與馮元薦安國為國子監直講,并召光輔至,仁宗命 說《尚書》。光輔曰:『堯、舜之事,遠而未易行,願講《無逸》一 篇』。時年七十餘矣,而論說明暢。帝悅,欲留為學官,固」 辭。以國子監丞老於家。安國《五經》及第,為枝江縣尉, 後遷大理寺丞。光輔教授兗州,請監兗州酒稅,徙監 益州糧料院,入為國子監直講。景祐初,置崇政殿說 書,安國以國子博士預選。久之,進天章閣侍講、直龍 圖閣,遂為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皆兼侍讀。進 翰林侍講學士,歷判尚書刑部、太常寺,糾察在京刑 獄。累遷給事中,年七十餘卒,贈尚書禮部侍郎。安國 講說,一以注疏為主,無他發明,引喻鄙俚,世或傳以 為笑。尤喜緯書,及注疏所引緯書,則尊之與經等。在 經筵二十七年,仁宗稱其行義淳質,以比先朝崔遵 度嘗講《易》,至《鼎卦》,帝問:「九四象如何?」安國對:「九四上 承至尊,下應初爻,任重非據,故折足覆餗。亦猶任得 其人,則雖重可勝;非其人,必有顛覆之患。」帝稱善。又 嘗講《周官》,至「大荒大扎,則薄征緩刑」,因進言曰:「古所 謂緩刑,乃貰過誤之民爾。今眾持兵仗,取民廩食,一 切寬之,恐無以禁姦。」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於 餓莩,至起為盜。州縣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殺之,不亦 甚乎!」嘗請書《無逸》篇於邇英閣之後屏,帝曰:「朕不欲 背聖人之言。」命蔡襄書《無逸》,王洙書《孝經》四章,列置 左右。

李東之

按《宋史李迪傳》:「迪子東之,字公明,曉國朝典故。獻文 召試,賜進士出身,為館閣校勘,宣化軍使。境上有廢 河故道,官收行者稅,謂之『乾渡錢,奏除之。進直集賢 院,判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歷知邢漢、廬 州、鳳翔府,京東陝西轉運使,擢侍御史知雜事。東之 自少受知於寇準,至是論準保護之功,仁宗惻然,即』」 賜其碑曰「旌忠。」拜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加龍 圖閣直學士。建言補蔭之門太廣,遂詔裁定,自二府 而下,通三歲減入仕者一千人。知荊南、河陽、澶州,改 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 其學行,復舊職兼侍讀。帝勞之曰:「卿通議耆儒,方咨 訪以輔不逮,豈止經術而已?」帝頗欲肅正宮省,東之 諫曰:「陛下,長君也,立自宗藩,眾方觀望,願曲為容覆。」 賜潁王生日禮物。故事,王拜賜竟即退。帝諭王令留 東之食,冀其從容也。王即位未幾,東之請老,自工部 尚書拜太子太保致仕。舊無閤門謝辭式,特賜對延 和,命之坐,仍置宴資善堂,遣使諭之曰:「以先帝梓宮 在殯,朕不得為詩。」令講讀官皆賦詩,勸勞甚渥,又敕 王珪敘其事。東之出都門,即幅巾白衣以見客。再遷 少師。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有李受者,字益之,長沙 之瀏陽人也。仕於治平中,至右諫議大夫、天章閣待 制兼侍讀,屢以老乞骸骨,不聽。神宗立,進給事中、龍 圖閣直學士。復言:「臣在先帝時,年已七十,不敢竊祿 以自安。今又加數年,筋力憊矣。惟陛下哀之。」於是拜 刑部侍郎致仕,賜宴賦詩及序,如東之禮。相去數月, 故時稱「二李。」卒,年八十,贈工部尚書。

劉敞

按《宋史》本傳:「『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舉慶曆進士,廷 試第一,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以親嫌自列,乃以 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賢院,判尚書考功夏竦薨,賜 諡文正。敞言:諡者有司之事,竦行不應法。今百司各 得守其職,而陛下侵臣官』。疏三上,改諡文莊。方議定 大樂,使中貴人參其間,敞諫曰:『王事莫重於樂,今儒 學滿朝,辨論有餘,而使若趙談者參之,臣懼為袁盎 笑也』。」權度支判官,徙三司使。秦州與羌人爭古渭地, 仁宗問敞棄守孰便?敞曰:「若新城可以蔽秦州,長無 羌人之虞,傾國守焉可也。或地形險利,賊乘之以擾 我邊鄙,傾國爭焉可也。今何所重輕,而殫財困民,損 士卒之命以規小利,使曲在中國,非計也。」議者多不 同,秦州自是多事矣。溫成后追冊,有佞人獻議求立 忌。敞曰:「豈可以私昵之故變古越禮乎?」乃止。吳充以 典禮得罪,馮京救之,亦罷近職。敞因對,極論之。帝曰: 「充能官,京亦亡它,中書惡其太直,不相容耳。」敞曰:「陛 下寬仁好諫,而中書乃排逐言者,是蔽君之明,止君 之善也。臣恐感動陰陽,有日食、地震、風霾之異。」已而 果然。因勸帝收攬威權,無使聰明蔽塞,以消災咎。帝 深納之,以同修起居注。未一月,擢知制誥。宰相陳執 中惡其斥己,沮止之,帝不聽。宦者石全彬領觀察使, 意不愜,有慍言,居三日為真。敞封還除書,不草制。奉 使契丹,素習知山川道徑,契丹導之行,自古北口至 柳河,回居殆千里,欲夸示險遠。敞質譯人曰:「自松亭 趨柳河,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