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9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元院。後改「麗正修書院」,又改集賢直學士,等官,略如

弘文。自是宰相皆帶弘文、集賢大學士,遂為故事。 梁遷都汴,正明中,始于右長慶門東北設屋十餘間, 謂之「三館」,蓋昭文、集賢、史館也。初極卑隘,太宗太平 興國中,更命于左昇龍門裏舊車輅院地改作,置集 賢書于東廡,昭文書于西廡,史館書于南廡,賜名崇 文院,猶未有祕書省也。端拱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 別為祕閣,命李至兼祕書監,宋泌兼直閣,杜鎬兼校 理,三館與祕閣始合為一,故謂之「館閣」,然皆但有書 庫而已。元豐官制行,遂改為祕書省。

唐正觀初,始置史館,干門下省,以他官兼領,秩卑者 以為直館,宰相莅修撰。開元中,李林甫為監修國史, 始遷于中書省,後置史館修撰,迄五代遂為故事。 本朝乾德初,首以趙韓王監修國史,修撰之外,復有 編修、校勘、勘書、校勘、編修,隨時創制不一。舊但以書 庫吏抄錄報狀論次,其後遂命進奏院及諸司,凡詔 令等皆關送。開寶後,命中書、樞密皆書《時政記》,以授 史官。淳化中,張祕請別置起居院,為左右史之職,以 梁周翰、李宗諤為之。凡長春、崇德殿宣諭陳列事,中 書以《時政記》記之,樞密院則本院記之。其餘百司封 拜、除授、沿革、制置等事,悉皆記錄,月終送文館。而起 居郎、舍人分直崇政殿,別記言動,為起「居注。」元豐官 制行,左右史所書如舊,各為廳于兩後省,史館歸之 著作𡱈。國史院有故則置假左散騎常侍廳為之,而 後始以宰相監修。

梁改樞密院為崇政殿,因置直崇政院。唐莊宗復舊 名,遂改為樞密院直學士。至明宗時,安重誨為樞密 使,明宗既不知書,而重誨又武人,故孔循如議置端 明殿學士一人,專備顧問,以馮道、趙鳳為之,班翰林 學士上,蓋樞密使職事官也。

《後山叢談》:「太祖常幸祕書省,召管軍官使觀書焉。」 《避暑錄話》:「唐制誥以掌進畫,翰林學士初但為文辭, 不專詔命。自校書郎以上,皆得為之班次,各視其官, 亦無定員。故學士入皆試五題麻詔敕詩賦,而舍人 不試。蓋舍人乃其本職,且多自學士遷也。學士未滿 一年,猶未得為知制誥,不與為文。歲滿遷知制誥,然 後」始並直。本朝既重學士之選,率自知制誥遷,故不 試,而知制誥始亦循唐制不試。雍熙初,太宗以李文 正公沆及宋湜、王化基為之,化基上章辭不能,乃始 中書並召試制誥二首,遂為故事。其後梁周翰、薛映、 梁鼎亦或不試,而用《歐陽文忠公記》,惟公與楊文公、 陳文惠公三人者,誤也。

「國朝館職,制科及進士第一人,試用既有常法,餘皆 以大臣薦其所知,而無定制。制科既改用策論,而進 士第一人與大臣所薦,猶循用詩賦。」治平末,英宗患 人材少,始詔宰相、參知政事各舉五人。時韓魏公、曾 魯公為宰相,歐陽文忠公、趙康靖公為參政,共薦二 十人。未及召試而神宗即位,乃先擇其半,與府界提 點陳子東奏事稱旨,特命附試者十一人皆入館。吳 申為御史,言「詩賦不足得士,請自是雜以經史時務 試論策。」乃命罷詩賦,試,以策論二道。然終神宗之世 未嘗行。蓋自更官制,在內者與職事官雜除,在外賞 勞以為貼,職者但以為寵也。元祐初,舉行治平故事, 而通命知樞密院,與同知亦薦,遂用熙寧之令。試策 一道,紹聖後不復行,四十年間,惟《治平》、元祐兩見而 已。蓋必欲得材而慎其選,自不能數也。

太宗敦獎儒術,初除張參政洎錢樞密若水為翰林 學士,喜以為得人,喻輔臣云:「學士清切之職,朕恨不 得為之。」唐故事,學士禮上例弄獼猴戲,不知何意。國 初久廢不講,至是,乃使敕設日舉行,而易以教坊雜 手伎,後遂以為例。而余為學士時,但移開封府,呼市 人教坊,不復用矣。既在禁中,亦不敢多致,但以一二 伎充數爾。大觀末。余奉詔重修《翰林志》,嘗備錄本末。 會余罷,書不克成

舊學士院在樞密院之後,其南廡與樞密後廊中分 門,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輿行幸,非學士所得常居, 惟禮上之日,得略坐其東,受院吏參謁而已。其後為 主廊,北出直集英殿,則所謂北門也。學士僅有直舍, 分於門之兩旁,每鎖院受詔,乃與中使坐主廊。余為 學士時,始請闢兩直舍,各分其一間,與北門通為三 間,以照壁限其中。屏間命待詔鮑詢畫花竹於上,與 玉堂郭熙《春江晚景屏》相配,當時以為美談。後聞王 丞相將明為承旨,太上皇眷愛之厚,乃旁取西省右 正言廳以廣之。中為殿曰「右文」,則非復余前日所見 矣。同時流輩殆盡為之慨然也。

《歐文忠內制集序》歷記其為學士時事,幸藏其槁,以 為退居談笑之資。略云:「涼竹簟之暑風,曝茅檐之冬 日,睡餘支枕,顧瞻玉堂,如在天上。」時覽所載,以誇田 夫野老,士大夫爭誦之,蓋願欲為公而不可得也。然 公屢請得謝,歸不及年而薨,未必能償此志。而余向 者辱出公後,亦獲挂名於石刻之末,暑風冬日,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