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別館。澤曰:「國家承平二百年,不識兵革,以敵國誕 謾為可憑信,恬不置疑。不惟不嚴攻討之計,其有實 欲賈勇思敵,所愾之人,士大夫不以為狂,則以為妄, 致有前日之禍。張邦昌、耿南仲輩所為,陛下所親見 也。今金人假使偽楚來覘虛實,臣愚乞斬之以破其 姦。而陛下惑於人言,令遷置別館,優加待遇,臣愚不 敢奉詔以彰國弱。」上乃親札諭澤,竟縱遣之。言者附 潛善意,皆以澤拘留金使為非。尚書左丞許景衡抗 疏力辨,且謂:澤之為尹,威名政績,卓然過人,今之縉 紳,未見其比。乞厚加任使,以成禦敵治民之功。真定、 懷、衛間敵兵甚盛,方密修戰具為入攻之計,而將相 恬不為慮,不修武備,澤以為憂。乃渡河約諸將共議 事宜,以圖收復,而於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領招集之 兵。又據形勢,立堅壁二十四所於城外,沿河鱗次為 連珠砦,連結河東、河北山水砦忠義民兵。於是陝西、 京東西諸路人馬,咸願聽澤節制。有詔如淮甸。澤上 表諫,不報。秉義郎岳飛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 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 罪。飛大敗金人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澤 視師河北還,上疏言:「陛下尚留南都,道路籍籍,咸以 為陛下舍宗廟朝廷,使社稷無依,生靈失所仰戴。陛 下宜亟回汴京,以慰元元之心。」不報。復抗疏言:「國家 結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 和議果不足以息民也。當時固有阿意順旨以叨富 貴者,亦有不相詭隨以獲罪戾者。陛下觀之,叨富貴 者為是乎?獲罪戾者為是乎?今之言遷幸者,猶前之 言和議為可行者也;今之言不可遷者,猶前日之言 和議不可行者也。惟陛下熟思而審用之。且京師二 百年積累之基業,陛下奈何輕棄以遺敵國乎?」詔遣 官迎奉六宮往金陵。澤上疏曰:「『京師,天下腹心也。兩 河雖未敉寧,特一手臂之不信爾。今遽欲去之,非惟 一臂之弗瘳,且并與腹心而棄之矣。昔景德間,契丹 寇澶淵,王欽若江南人,即勸幸金陵,陳堯叟蜀人,即 勸幸成都。惟寇準毅然請親征,卒用成功,臣何敢望 寇準』?然不敢不以章聖望陛下。」又條上五事,其一言 黃潛善、汪伯彥贊南幸之非。澤前後建議,經從三省、 樞密院,輒為潛善等所抑,每見澤奏疏,皆笑以為狂。 金將兀朮渡河,謀攻汴京,諸將請先斷河梁,嚴兵自 固。澤笑曰:「去冬金騎直來,正坐斷河梁耳。」乃命部將 劉衍趨滑、劉達趨鄭,以分敵勢。戒諸將極力保護河 梁,以俟大兵之集。金人聞之,夜斷河梁遁去。二年,金 人自鄭抵白沙,去汴京密邇,都人震恐。僚屬入問計, 澤方對客圍碁,笑曰:「何事張皇,劉衍等在外必能禦 敵。」乃選精銳數千,使繞出敵後,伏其歸路。金人方與 衍戰,伏兵起,前後夾擊之,金人果敗。金將黏罕據西 京,與澤相持。澤遣部將李景良、閻中立、郭俊民領兵 趨鄭,遇敵,大戰,中立死之,俊民降,景良遁去。澤捕得 景良,謂曰:「不勝罪可恕,私自逃,是無主將也。」斬其首 以徇。既而俊民與金將史姓者及燕人何仲祖等持 書來招澤,澤數俊民曰:「汝失利死,尚為忠義鬼,今反 為金人持書相誘,何面目見我乎!」斬之,謂史曰:「我受 此土,有死而己。汝為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 女子語誘我乎!」亦斬之。謂仲祖脅從,貸之。劉衍還,金 人復入滑,部將張撝請往捄,澤選兵五千付之,戒毋 輕戰以需援。撝至滑迎戰,敵騎十倍,諸將請少避其 鋒,撝曰:「避而偷生,何面目見宗公!」力戰死之。澤聞撝 急,遣王宣領騎五千救之。撝死二日,宣始至,與金人 大戰,破走之。澤迎撝喪歸,恤其家,以宣權知滑州。金 人自是不復犯東京。山東盜起,執政謂其多以義師 為名,請下令止勤王。澤疏曰:「自敵圍京城,忠義之士 憤懣爭奮,廣之東西,湖之南北,福建、江、淮,越數千里, 爭先勤王。當時大臣無遠識大略,不能撫而用之,使 之饑餓困窮,弱者填溝壑,強者為盜賊,此非勤王者 之罪,乃一時措置乖謬所致耳。今河東、西不從敵國 而保山砦者,不知其幾。諸處節義之夫,自黥其面而 爭先救駕者,復不知其幾。此詔一出,臣恐草澤之士 一旦解體,倉卒有急,誰復有願忠效義之心哉!」王策 者,本遼酋,為金將,往來河上。澤擒之,解其縛,坐堂上, 為言:「契丹本宋兄弟之國,今女真辱吾主,又滅而國, 義當協謀雪恥。」策感泣,願效死。澤因問敵國虛實,盡 得其詳,遂決大舉之計,召諸將謂曰:「汝等有忠義心, 當協謀勦敵,期還二聖,以立大功。」言訖泣下,諸將皆 泣聽命。金人戰不利,悉引兵去。澤疏諫南幸言:「臣為 陛下保護京城,自去年秋冬至於今春,又三月矣。陛 下不早回京城,則天下之民何所依戴?」除資政殿學 士。又遣子穎詣行闕,上疏曰:「天下之事,見幾而為,待 時而動,則事無不成。今收復伊、洛而金人渡河,捍蔽 滑臺而敵國屢敗,河東、河北、山砦義民引領舉踵,日 望官兵之至以幾。以時而言之,中興之兆可見,而金 人滅亡之期可必,在陛下見幾乘時而已。」又言:「昔楚 人城郢,史氏鄙之。今聞有旨於儀真教習水戰,是規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6 (1700-1725).djvu/100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