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4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常侍,增邑三百戶。俄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加侍中,進爵昌平郡公。十七年,出為華州刺史。魏廢 帝二年,拜大將軍,兼領軍將軍。及帝有異謀,言頗漏 泄,太祖以綱職典禁旅,使密為之備。俄而帝廢立齊 王,仍以綱為中領軍,總宿衛。綱兄迥率眾伐蜀,綱從 太祖送之於城西,見一走兔,太祖命綱射之。誓曰:「若 獲此兔,必當破蜀。」俄而綱獲兔而反。太祖喜曰:「事平 之日,當賞汝佳口。」及克蜀,賜綱侍婢二人。又常從太 祖北狩雲陽,值五鹿俱起,綱獲其三。每從遊宴,太祖 以珍異之物令諸功臣射而取之,綱所獲輒多。孝閔 帝踐阼,綱以親戚掌禁兵,除小司馬。又與晉公護廢 帝,語在《護傳》。世宗即位,進位柱國大將軍。武成元年, 進封吳國公,邑萬戶,除涇州總管、五州十一防諸軍 事、涇州刺史。是歲,大長公主薨於京師,綱去職,尋起 復本官。保定元年,拜少傅,俄而授大司空。二年,出為 陝州總管、七州十三防諸軍事、陝州刺史。四年,晉公 護東討,乃配綱甲士,留鎮京師。綱以「天子在宮,必無 內慮」,乃請出外,頓於咸陽。大軍還,綱復歸鎮。天和二 年,以綱政績可稱,賜帛千段,穀六千斛,錢二十萬,增 邑四百戶。陳公純等以皇后阿史那氏自突厥將入 塞,詔徵綱,與大將軍王傑率眾迎衛於境首。三年,追 敘河橋之功,封一子縣公,邑一千戶。四年五月,薨於 京師,時年五十三。贈太保、《十二州》諸軍事、同州刺史, 諡曰武。

宇文深

按《周書宇文測傳》:「測弟深,字奴干,性鯁正,有器局。年 數歲,便累石為營伍,并折草作旌旗,布置行列,皆有 軍陣之勢。父永遇見之,乃大喜曰:『汝自然知此,後必 為名將。永安初,起家祕書郎。時群盜蜂起,深屢言時 事,爾朱榮雅知重之,拜厲武將軍,尋除車騎府主簿。 三年,授子都督,領宿衛兵卒』。」及齊神武舉兵入洛,孝 武西遷,既事起倉卒,人多逃散。深撫循所部,並得人 關。以功賜爵長樂縣伯。太祖以深有謀略,欲引致左 右,圖議政事。大統元年,乃啟為丞相府主簿,加朱衣 直閣,尋轉尚書直事郎中。及齊神武屯蒲坂,分遣其 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陽。太祖將襲泰,諸將咸 難之。太祖乃隱其事,陽若未有謀者,而獨問策於深。 對曰:「竇氏歡之驍將也,頑凶而勇,戰亟勝而輕敵,歡 每仗之,以為禦侮。今者大軍若就蒲坂,則高歡拒守, 竇泰必援之,內外受敵,取敗之道也。不如選輕銳之 卒,潛出小關。竇性躁急,必來決戰,高歡持重,未即救 之,則竇可擒也。既擄竇氏,歡勢自沮。回師禦之,可以 制勝。」太祖喜曰:「是吾心也。」軍遂行,果獲泰,而齊神武 亦退。深又說太祖進取弘農,復克之。太祖大悅,謂深 曰:「君即吾家之陳平也。」是冬,齊神武又率大眾度河 涉洛,至於沙苑。諸將皆有懼色,唯深獨賀。太祖詰之 曰:「賊來充斥,何賀之有?」對曰:「高歡之撫河北,甚得眾 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 度河,非眾所欲。唯歡恥失竇氏,愎諫而來,所謂忿兵 一戰,可以擒也。此事昭然可見,不賀何為?請假深一 節,發王羆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矣。」太祖然之。尋 而大破齊神武軍,如深所策。四年,從戰河橋。六年,別 監李弼軍討白額稽胡,並有戰功。俄進爵為侯,歷通 直散騎常侍、東雍州別駕、使持節、大都督、東雍州刺 史。深為政嚴明,示民以信,抑挫豪右,吏民懷之。十七 年,入為雍州別駕。魏恭帝二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 三司、散騎常侍。六官建,拜小吏部下大夫。孝閔帝受 禪,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還吏部中大夫。 武成元年,除幽州刺史,改封安化縣公。二年,徵拜宗 師大夫,轉軍司馬。保定初,除京兆尹,入為司會中大 夫。深少喪父,事兄甚謹。性多奇譎,好讀兵書。既在近 侍,每進籌策。及在選曹,頗獲時譽。性仁愛,情隆宗黨。 從弟神譽、神慶幼孤,深撫訓之,義均同氣,世亦以此 稱焉。天和三年,卒於位。贈使持節、少師、恆雲蔚三州 刺史,諡曰成康。

史寧

按《周書》本傳,「寧字永和,建康袁氏人也。曾祖豫,仕沮 渠氏,為臨松令。魏平涼州,祖灌隨例遷於撫寧鎮,因 家焉。父遵,初為征鹵府鎧曹參軍。屬杜洛周構逆,六 鎮自相屠陷,遵遂率鄉里二千家奔恆州。其後恆州 為賊所敗,遵復歸洛陽,拜樓煩郡守。及寧著勳,追贈 散騎常侍、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諡曰貞。寧少以軍」 功拜別將,遷直閣將軍、都督,宿衛禁中。尋加持節、征 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賀拔勝為荊州刺史,寧以本 官為勝軍司,率步騎一千,隨勝之部。值荊蠻騷動,《三 鴉》路絕,寧先驅平之。因撫慰蠻左,翕然降附。遂稅得 馬一千五百匹供軍。尋除南郢州刺史。及勝為大行 臺,表寧為大都督,率步騎一萬攻梁下溠戍,破之,封 武平縣伯,邑五百戶。又攻拔梁齊興鎮等九城,獲戶 二萬而還。未及論功,屬魏孝武西遷,東魏遣侯景率 眾寇荊州,寧隨勝奔梁。梁武帝引寧至香磴前,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