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6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謹斥堠,整戍甲,無為寇先,戍兵不可益也。」因遣人詰

夏,夏兵遂去。遷樞密直學士,乙埋終不悛,使問以善 意,問乙埋:「何苦與漢為仇,必欲寇?第數來,恐汝所得 不能償所亡,洪州是也。能改之,吾善遇汝。」遺之戰袍、 錦綵,自是乙埋不復窺塞,卨乃縱間,國中疑而殺之。 五年,拜端明殿學士,遷大中大夫。夏遣使以地界為 請,朝廷許還葭蘆、米脂、浮屠安疆四砦,以卨領分畫 之議。夏既得四砦,猶未有恭順意,未幾,復犯涇原。會 卨卒,年六十五。贈右光祿大夫。紹聖四年,以卨與《元 祐棄地議》,係其名於黨籍。

王韶

按《宋史》本傳:「韶字子純,江州德安人。第進士,調新安 主簿,建昌軍司理參軍。試制科不中,客遊陝西,訪采 邊事。熙寧元年,詣闕上《平戎策》三篇。其略以為西夏 可取。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 憂。夏人比年攻青唐不得克,萬一克之,必併兵南向, 大掠秦、渭之間,牧馬於蘭、會,斷古渭境,盡服南山生 羌,西築武勝,遣兵時掠洮、河,則隴、蜀諸郡當盡驚擾, 瞎征兄弟其能自保邪?今唃氏子孫,唯董氈粗能自 立,瞎征欺巴溫之徒,又法所及,各不過一二百里,其 勢豈能與西人抗哉!」武威之南,至於洮、河、蘭、鄯,皆故 漢郡縣,所謂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 種者在焉。幸今諸羌瓜分,莫相統一,「此正可并合而 兼撫之時也。諸種既服,唃氏敢不歸唃氏?歸則河西 李氏在吾股掌中矣。且唃氏子孫瞎征差盛,為諸羌 所畏,若招諭之,使居武勝或渭源城,使糾合宗黨,制 其部族,習用漢法。異時族類雖盛,不過一延州孕士 彬、環州慕恩耳,為漢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無所連 結,策之上也。」神宗異其言,召問方略,以韶管幹秦鳳 經略司機宜文字。蕃部俞龍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 與夏人皆欲羈屬之,諸將議先致討,韶因按邊引數 騎直抵其帳,諭其成敗,遂留宿。明旦,兩種皆遣其豪 隨以東。久之,龍珂率屬十二萬口內附,所謂包順者 也。韶又言:「渭源至秦州,良田不耕者萬頃,願置市易 司,頗籠商賈之利,取其贏以治田。」帝從其言,改著作 佐郎,仍命韶提舉。經略使李師中言:「韶乃欲指古極 邊弓箭手地耳,又將移市易司於古渭,恐秦州自此 益多事,所得不補所亡。」王安石主韶議,為罷師中,以 竇舜卿代,且遣李若愚按實。若愚至,問田所在,韶不 能對。舜卿檢索,僅得地一頃,既地主有訟,「又歸之矣。」 若愚奏其欺,安石又為罷舜卿而命韓縝,縝遂附會 實其事,師中、舜卿皆坐謫,而韶為太子中允、祕閣校 理。後帥郭逵上韶盜貸市易錢,安石以為不足,校徙 逵涇源。帝志復河、隴,築古渭為通遠軍,以韶知軍事。 五年七月,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羅角、抹耳 水巴等族。初,羌保險,諸將謀置陣平地,韶曰:「賊不舍 險來鬥,則我師必徙歸。今已入險地,當使險為吾有。」 乃徑趨抹邦山壓敵軍,壓而陣,令曰:「敢言退者斬!」賊 乘高下鬥,師小卻,韶躬披甲冑,麾帳下兵逆擊之,羌 大潰,焚其廬帳而還,洮西大震。會瞎征渡洮為之援, 餘黨復集。韶命別將由竹牛嶺路張軍聲,而潛師越 武勝,遇瞎征首領瞎夔等,與戰,破之。遂城武勝,建為 「鎮洮軍。」進右正言、集賢殿修撰。復擊走瞎征,降其部 落二萬,更名鎮洮為熙州,以熙、河、洮、岷、通遠為一路。 韶以龍圖閣待制知熙州。六年三月,取河州,遷樞密 直學。土降羌叛,韶回軍擊之,瞎征以其間據河州。韶 進破訶諾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陿隘,釋 馬徒行,或日至六七。瞎征留其黨守河州,自將尾官 軍,韶力戰破走之,河州復平。連拔宕、岷二州,疊、洮羌 酋皆以城附。軍行五十有四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五, 斬首數千級,獲牛羊馬以萬計。進左諫議大夫、端明 殿學士。七年,入朝,又加資政殿學士,賜第崇仁坊。還 至興平,聞景思立敗於踏白城,賊圍河州,日夜馳至 熙,熙方城守,命撤之。選兵得二萬,議所向,諸將欲趨 河州。韶曰:「賊所以圍城者,恃有外援也。今知救至,必 設伏待我。且新勝氣銳,未可與爭,當出其不意以攻 其所持,此所謂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者也。」 乃直扣定羌城,破結河族,斷夏國通路,進臨寧河,分 命偏將入南山。瞎征知援絕,拔柵去。初,思立之覆師 也,羌勢復熾,朝廷議棄熙河,帝為之旰食,數下詔戒 韶持重勿出。及是,帝大喜。韶還熙州,以兵循西山繞 出踏白後,焚八千帳。瞎征窮蹙,丐降,俘以獻。拜韶觀 文殿學士、禮部侍郎、資政、觀文學士,非嘗執政而除 者,皆自韶始。官其兄弟及兩子,前後賜絹八千疋。未 幾,召為樞密副使。熙河雖名一路,而實無租入,軍食 皆仰給他道。轉運判官馬瑊,捃官吏細故,韶欲罷瑊。 王安石右瑊,韶始沮,於是與安石異,數以母老乞歸, 帝語安石,勉留之。安南之役,韶言:「決里、廣源之建,臣 以為貪虛名而忘實禍,執政乃疑臣為刺譏。方舉事 之初,臣力爭極論,欲寬民力而省財用,但同列莫肯 聽,至以熙河事折臣。臣本意不費朝廷而可以至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