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軍散走,遂西,與上兵遇蘄西會。布兵精甚,上乃 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 隃謂布:「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戰,破 布軍。布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長沙 哀王使人誘布,偽與俱亡,走越。布信而隨至番陽,番 陽人殺布茲鄉,遂滅之。

《晉書禮志》:「漢魏故事,遣將出征,符節即授節鉞於朝 堂。其後荀顗等所定新禮,遣將御臨軒,尚書受節鉞, 依古兵書跪而推轂之義也。」

《劉遐傳》:「遐妻冀州刺史邵續女,驍勇有父風。遐嘗為 石季龍所圍,妻單將數騎,拔遐出萬眾之中。及田防 等欲為亂,遐妻止之不從,乃密起火,燒甲仗都盡。」 《陶侃傳》:「侃子輿,果烈善戰,以功累遷武威將軍。元康 中,侃與杜弢戰敗,賊以桔槔打沒官軍船艦,軍中失 色,輿率輕舸出其上流以擊之,所向輒剋。賊又率眾 將」焚侃輜重,輿又擊破之。自是每戰輒剋,賊望見輿 軍,相謂曰:「避陶武威。」無敢當者。後與杜弢戰,輿被重 創卒。侃哭之慟,曰:「喪吾家寶!」三軍皆為之垂泣。 《梁書。鍾嶸傳》,嶸永元末,除司徒行參軍。天監初,制度 雖革,而日不暇給。嶸乃言曰:「永元肇亂,坐弄天爵,勳 非即戎官以賄就,揮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 校。騎都塞市,郎將填街,服既纓組,尚為臧獲之事;職 唯黃散,猶躬胥徒之役。名實淆紊,茲焉莫甚。臣愚謂 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 以懲僥競。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常,因軍遂濫 清級。若僑雜傖楚,應在綏附,正宜嚴斷。祿力,絕其妨 正,直乞虛號而已。謹竭愚忠」,不恤眾口。敕付《尚書》行 之。

《魏書賈智傳》:「智字顯智,少有膽決。孝昌中,除伏波將 軍、冗從僕射,領直齋。蕭衍將夏侯夔攻郢州,以智為 龍驤將軍。刺史元顯達以城降於蕭衍。智勒城人不 欲叛者,與顯達交戰,相率歸闕。後為都督,從王天穆 征邢杲。臨陳流矢中胸,仍戰不已。元顥入洛,仍隨天 穆渡河,朝莊帝於河內。與尒朱兆同先渡河,破顥軍。」 以勳除征南將軍,封義陽縣開國伯,邑五百戶。與行 臺樊子鵠討呂文欣於東徐州,平之,增邑三百戶。及 尒朱仲遠為徐州刺史,智隸仲遠赴彭城。尒朱榮之 死也,仲遠舉兵向洛,智不從之,遂擁部下出清水東, 招勒州民,與相拒擊。莊帝聞而善之,除右光祿大夫、 武衛將軍,進爵為侯,因鎮徐州。普泰初,還洛,仲遠忿 其乖背,議欲殺之。智兄顯度先為世隆所厚,世隆為 解喻得全。智與兄顯度、斛斯椿謀誅尒朱氏,椿、顯度 據守北中,令智等入京,擒世隆兄弟。出帝初,除散騎 常侍、本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滄州刺史。在州貪縱,甚 為民害。出帝徵還京師,智去就多端。後坐事死,時年 四十五。

《北齊書獨孤永業傳》:「永業字世基,本姓劉,中山人。母 改適獨孤氏,遂從其姓。有才幹,便弓馬,被擢補定州 六州都督,宿衛晉陽。世宗超授中外府外兵參軍。乾 明初,出為河陽行臺右丞,遷洛州刺史。宜陽深在敵 境,周人於黑澗築城戍以斷糧道,永業亦築鎮以抗 之,治邊甚有威信,遷行臺尚書。至河清三年,周人寇」 洛州,永業恐刺史段思文不能自固,馳入金墉助守。 周人為土山地道,曉夕攻戰,經三旬,大軍至,寇乃退。 永業久在河南,善於招撫,歸降者萬計,選其二百人 為爪牙,每先鋒以寡敵眾,周人憚之。武平三年,遣永 業取斛律豐洛,因以為北道行臺僕射、幽州刺史、領 軍將軍。河洛民庶,多思永業。朝廷又以疆場不安,除 永業河陽道行臺僕射、洛州刺史。周武帝親攻金墉, 永業出兵禦之。問曰:「是何達官,作何行動?」周人曰:「至 尊自來,主人何不出看客?」永業曰:「客行忽速,是故不 出。」乃通夜辦馬槽二千。周人聞之,以為大軍將至,乃 解圍去。

《庫狄伏連傳》:「代人庫狄伏連,字仲山。少以武幹事尒 朱榮,至直閣將軍。後從高祖建義,賜爵蛇丘男。世宗 輔政,遷武衛將軍。天保初,儀同三司。四年,除鄭州刺 史,尋加開府。」伏連質朴,勤於公事,直衛宮闕,曉夕不 離帝所,以此見知。鄙𠫤愚狠,無治民政術。及居州任, 專事聚斂。性又嚴酷,不識士流。開府參軍,多是衣冠 士族,伏連加以捶撻,逼遣築牆。武平中,封宜都郡王, 除領軍大將軍。尋與瑯琊王儼殺和士開,伏誅。伏連 家口有百數,盛夏之日,料以倉米二升,不給鹽菜,常 有饑色。冬至之日,親表稱賀。其妻為設豆餅,伏連問: 「此豆因何而得?」妻對:「向於食馬豆中,分減充用。」伏連 大怒,典馬掌食之人,並加杖罰。積年賜物,藏在別庫, 遣侍婢一人專掌管籥,每入庫檢閱,必詔妻子云:「此 是官物,不得輒用。」至是簿錄,並歸天府。

《陳書徐陵傳》:大建二年,陵遷尚書左僕射,朝議北伐, 高宗曰:「朕意已決,卿可舉元帥。」眾議咸以中權將軍 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獨曰:「不然。吳明徹家在淮 左,悉彼風俗,將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於是爭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