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5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且同亭,召興。興將數千人往至亭,從邑君數十人入 見立,立數責,因斷頭。邑君曰:『將軍誅亡狀,為民除害, 願出曉士眾。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降鉤町王禹,漏臥』」 侯,愈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立還歸郡,興妻父 翁指與興子邪務收餘兵,迫脅旁二十二邑反。至冬, 立奏募諸夷,與都尉、長史分將攻翁指等。翁指據阸 為壘,立使奇兵絕其饟道,縱反間以誘其眾。都尉萬 年曰:「兵久不決,費不可共。」引兵獨進,敗走趨立營。立 怒叱戲下令格之。都尉復還戰,立引兵救之。時天大 旱,立攻絕其水道,蠻夷共斬翁指,持首出降。立已平 定西夷,徵詣京師。會巴郡有盜賊,復以立為巴郡太 守,秩中二千石,居賜爵左庶長。徙為天水太守,勸民 農桑,為天下最,賜金四十斤。入為左曹衛將軍、護軍 都尉,卒官。

《薛宣傳》:「宣字贛君,東海郯人也。少為廷尉書佐都船 獄吏,後以大司農斗食屬察廉補不其丞。琅邪太守 趙貢行縣,見宣,甚說其能,從宣歷行屬縣,還至府,令 妻子與相見,戒曰:『贛君至丞相,我兩子亦中丞相史』。」 後宣代張禹為丞相,除趙貢兩子為史。

《冊府元龜》:「嚴詡為潁川太守,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 師友,有過輒閉閤自責,終不大言。郡中亂。王莽遣使 徵詡,官屬數百人為設祖道,詡據地哭。掾史曰:『明府 告徵,不宜若此』。詡曰:『吾哀潁川士,身豈有憂哉?我以 柔弱徵,必選剛猛代。代到,將有僵仆者,故相弔爾』。」 《漢書翟義傳》:「義徙為東郡太守,時王莽居攝,義心惡 之」,乃謂姊子上蔡陳豐曰:「新都侯攝天子位,號令天 下,故擇宗室幼稚者以為孺子,依託周公輔成王之 義,且以觀望,必代漢家,其漸可見。今宗室衰弱,外無 彊籓,天下傾首服從,莫能亢扞國難。吾幸得備宰相 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漢厚恩,義當為國討賊,以安社 稷。欲舉兵西,誅不當攝者,選宗室子孫輔而立之,設 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慚於先帝。今欲廢 之,乃肯從我乎?」豐年十八,勇壯許諾。義遂與東郡都 尉劉宇、嚴鄉侯劉信、信弟武平侯劉璜結謀。及東郡 王孫慶素有勇略,以明兵法,徵在京師,義乃詐移書, 以重罪傳逮慶。於是以九月都試日斬觀令,因勒其 車騎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將帥。嚴鄉侯信者,東 平王雲子也。雲誅死,信兄開明嗣為王,薨,無子,而信 子匡復立為王,故義舉兵并東平,立信為天子。義自 號大司馬、柱天大將軍,以東平王傅蘇隆為丞相,中 尉皋丹為御史大夫。移檄郡國,言「莽鴆殺孝平皇帝, 矯攝尊號。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罰」,郡國皆震。比至山 陽,眾十餘萬。莽聞之,大懼,迺拜其黨親七人,自擇,除 關西人為校尉軍吏,將關東甲卒以擊義。遂攻圍義 於圉城,破之。義棄軍亡至固始界中,捕得義,屍磔陳 都市。

《後漢書孔奮傳》:「奮自姑臧被召,既至京師,除武都郡 丞。時隴西餘賊隗茂等夜攻府舍,殘殺郡守,賊畏奮 追急,乃執其妻子,欲以為質。奮年已五十,惟有一子, 終不顧望,遂窮力討之。吏民感義,莫不倍用命焉。郡 多氐人,便習山谷。其大豪齊鍾留者,為群氐所信向, 奮乃率厲鍾留等,令要遮鈔擊,共為表裡。賊窘懼逼」 急,乃推奮妻子以置軍前,冀當退卻,而擊之愈厲,遂 禽滅茂等,奮妻子亦為所殺。世祖下詔褒美,拜為武 都太守。奮自為府丞,已見敬重,及拜太守,舉郡莫不 改操。為政明斷,甄善疾非,見有美德,愛之如親。其無 行者,忿之若讎,郡中稱為清平。弟奇,游學洛陽。奮以 奇經明當仕,上病去官,守約鄉閭,卒於家。

《宋均傳》:均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為民患,常募設 檻穽,而猶多傷害。均到,下記屬縣曰:「夫虎豹在山,黿 鼉在水,各有所託。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 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 也。其務退姦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穽,除削課制。」其 後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山陽楚沛多蝗, 其飛至九江界者,輒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近。浚遒 縣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眾巫遂取百姓男女以為 公嫗,歲歲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後守令莫敢禁。均 乃下《書》曰:「自今以後,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擾良民。」 於是遂絕。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 客授潁川。而東海吏民思均恩化,為之作歌,詣闕乞 還者數千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徵拜尚書令,遷司隸 校尉。數月,出為河內太守,政化大行。均常寢病,百姓 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為民愛若此。以疾上書 乞免。

《鄧晨傳》:「建武四年,從幸壽春,留鎮九江。晨好樂郡職, 由是復拜為中山太守,吏民稱之,常為冀州高第。十 三年,更封南䜌侯,入奉朝請,復為汝南太守。」 《郅惲傳》:「惲遷長沙太守。先是,長沙有孝子古,初遭父 喪,未葬,鄰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扞火,火為之滅。 惲甄異之,以為首舉。」

《耿純傳》:「純還京師,因自請曰:『臣本吏家子孫,幸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