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8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崔善為

按《唐書》本傳,「善為,貝州武城人。祖顒,為魏散騎侍郎。 善為巧於曆數,仕隋,調文林郎,督工徒五百營仁壽 宮。總監楊素索簿閱實,善為執板暗唱,無一差謬,素 大驚,自是四方有疑獄,悉令按訊,皆究其情。仁壽中, 遷樓煩司戶書佐。高祖為太守,尤禮接。善為見隋政 日紊,密勸高祖圖天下。及兵起,署大將軍府司戶參」 軍,封清河縣公。擢累尚書左丞,用清察稱。諸曹史惡 之,以其短而傴嘲曰:「曲如鉤,例封侯。」欲沮罷所任。帝 聞,勉之曰:「昔齊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緯闇不察, 至滅其家。朕雖不德,幸免是因。」下令購謗者,謗乃止。 傅仁均撰《戊寅歷》,李淳風詆其疏。帝令善為考二家 得失,多所裁正。貞觀初,為陝州刺史。時議戶猥地狹 者徙寬鄉。善為奏:「畿內戶眾而丁壯悉籍府兵,若聽 徙,皆在關東,虛近實遠,非經通計。」詔可。歷大理、司農 二卿。坐與少卿不平,出為秦州刺史。卒,贈刑部尚書, 諡曰忠。初,天下既定,群臣居喪者皆奪服。善為建言 其敝,武德二年,始許終喪,然猶時以權迫不能免,如 房元齡、褚遂良者眾矣。

崔仁師

按《唐書》本傳:「仁師,定州安喜人。武德初,擢制舉,調管 州錄事參軍。陳叔達薦仁師才任史官,遷右武衛錄 事參軍,與修梁、魏史。貞觀初,改殿中侍御史。時青州 有男子謀逆,有司捕支黨,纍係填獄,詔仁師按覆。始 至,悉去囚械,為具食飲湯瀋,以情訊之,坐止魁惡十 餘人,它悉原縱。大理少卿孫伏伽謂曰:『原雪者眾,誰 肯讓死就決而事變,奈何』?」仁師曰:「治獄主仁恕,故諺 稱:『殺人刖足,亦皆有禮』。豈有知枉不申,為身謀哉?使 吾以一介易十囚命,固吾願也。」及敕使覆訊,諸囚咸 叩頭曰:「崔公仁恕,必無枉者。」舉無異辭。由是知名。遷 度支郎中。嘗口陳移用費數千石,太宗怪之,詔黃門 侍郎杜正倫持簿,使仁師對唱,無一謬,帝奇之。時校 書郎王元度注《尚書》《毛詩》,詆孔、鄭舊學,請遂廢。詔諸 儒大議,博士以下不能詰。河間王孝恭請與孔、鄭並 行,仁師以元度不經,條不合大義者奏之,元度報罷。 遷給事中。時有司以律反逆者緣坐,兄弟沒官為輕。 詔八座議,咸言:「漢、魏、晉謀反,夷三族,請改從死。」仁師 曰:「父子天屬,足累其心,此而不恤,何愛兄弟?房?」元齡 曰:「祖有蔭孫義,則孫、祖親重而兄弟屬輕。今應重者 流而輕者死,非用刑意。」遂不改。後密請魏王為太子, 失帝旨,左遷鴻臚少卿,稍進民部侍郎。又征遼東,副 韋挺知海運,又別知河南漕事。仁師以漕路回遠,恐 所輸不時至,以便宜發近海租賦餉軍,坐運卒亡命, 不以聞。除名。帝還至中山,起為中書舍人,檢校刑部 侍郎。幸翠微宮,上《清暑賦》以諷,帝稱善,賜帛五十段。 二十二年,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被遇尤渥。中書令 褚遂良忌之。會有伏閤訴者,仁師不時上,帝大怒,流 連州。永徽初,授閭州刺史,卒。子挹。挹子湜。

劉義節

按《唐書》本傳:義節,并州人。隋大業末,補晉陽鄉長,富 於財,裴寂薦之唐公,又與王威、高君雅游,然於唐公 為最厚。兵將起,威,君雅疑之,義節刺知其情,得先事 禽威等。從平京師,為鴻臚卿。時傾府庫為軍賞,帑財 大乏,義節曰:「今京師屯兵多,樵貴帛賤,若伐街苑樹 為薪,以易布帛,歲數十萬可致。」又請軸舒藏內見繒, 取羨尺補雜費,得十餘萬段,調度遂給。遷太府,封葛 國公。義節本名世龍,或言世龍子名鳳昌,父子非人 臣兆,高祖不聽,更賜今名。貞觀初,轉少府監,坐貴入 賈人珠及故出署丞罪,廢為民。徙嶺南。終欽州別駕。

劉德威子審禮

按《唐書》本傳,「德威,徐州彭城人。姿貌魁秀,有幹略。隋 大業末,從裴仁基討淮賊,手劍賊酋,傳行在。後歸李 密,密分麾下兵使守懷州。密降,俱入朝,授左武候將 軍,封滕縣公。詔將兵擊劉武周,因判并州總管府司 馬。裴寂失律,齊王元吉棄州遁,德威總留府事。賊薄 城,民皆叛附賊,遂為武周所獲,使率本部徇地浩州」, 得自拔歸,盡上賊中虛實,高祖嘉納,改彭城縣公。未 幾,檢校大理少卿。從平洛陽有功,轉刑部侍郎,加散 騎常侍,妻以平壽縣主。貞觀初,歷大理卿、綿州刺史, 政號廉平,百姓立石頌德。尋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 史。入為大理卿。太宗問曰:「比刑網濅密,咎安在?」德威 曰:「在君不在臣。下之寬猛,視主之好律,失入者減三, 失出者減五。今坐入者無辜,坐出者有罪,所以吏務 深文,為自營計,非有教使然也。」帝然其言。後遷刑部 尚書,檢校雍州別駕。詔至齊州按齊王祐獄,還半道 聞祐反,入據濟州。詔德威就發河南兵經略之。會母 喪免。既除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卒官,年七十一。贈 禮部尚書、幽州都督,諡曰襄,陪葬獻陵。德威于閨門 友睦,為人寬平,生平所得奉祿,以分宗親,無留藏。子 審禮。審禮少喪母,為祖母元所養。隋末大亂,道不通, 審禮尚少,自鄉里負祖母度江,轉側避地。及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