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9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法,列肆無不側目。上聞之,因下詔曰:「古人以獄市為 寄者,蓋知小民惟利是從,不可盡法而繩之也。況先 甲之令,未嘗申明,苟陷人於刑,深非理道。將禁其二 價,宜示以明文,自今應市易官物,有妄增價直、欺罔 官錢者,案鞫得實,並以枉法論。其犯」在詔前者,一切 不問。自是珪不復敢言。時德州刺史郭貴知邢州,國 子監丞梁夢昇知德州。貴族人親吏之在德州者,頗 為姦利,夢昇以法繩之。貴素與珪善,遣人以其事告 珪,圖去夢昇,珪悉記於紙,將伺便言之。一日,上因言 爾來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珪遽曰:「今之文臣亦未必 皆善。」乃探懷中所記以進曰:「祇如知德州粱夢昇,欺 蔑刺史郭貴,幾至於死。」上曰:「此必刺史所為不法,夢 昇真清強吏也。」因以所記紙付中書曰:「即以夢昇為 贊善大夫。」既又曰:「與左贊善。」珪以譖不行,居常怏怏。 九年,坐漏洩禁中語,出為光州刺史。會歲饑,淮、蔡民 流入州境,珪不待聞,即開倉減價以糶,所全活甚眾。 吏民詣闕請植碑頌德者數百人。太平興國初,以為 揚、楚等九州都巡檢使。四年,征太原,命珪與彰信軍 節度劉遇攻城北面。從征幽州,坐所部逗撓失律,責 授定武行軍司馬。數月,召為右衛將軍,領平州刺史。 督浚惠民河,自尉氏達京九十里,數旬而畢,民咸便 之。會江、淮民《麴謀》首等數十百人聚為盜,命珪率龍 猛騎兵五百往捕,悉獲之。六年,遷隰州刺史,知保州、 靜戎軍。上緣邊便宜十五事,皆從之。雍熙中,從曹彬 征幽州,為押陣部署,以所部下涿州。師還,卒,年六十 一。珪多智數,好以甘言小惠取譽於人,故所至不忍 其去云。

王易簡

按《宋史》本傳:「易簡,字國寶,京兆萬年人。性介特寡合。 曾祖胐,唐劎州刺史。祖遠,連州刺史。父貫,唐州刺史。 易簡少好學,工詩。會僖宗幸蜀,長安兵亂,避地山谷。 梁乾化中,邵王友誨鎮陝,易簡舉進士,詣府拔解,友 誨贈錢二十萬。明年,遂擢第,復隱華山。邠帥韓恭辟 觀察支使,府罷,華帥李保衡復辟從事。踰年,尹皓代」 保衡,易簡仍在幕府。會朱友謙以河中叛歸,莊宗,攻 華州甚急,城中危懼,咸請築月城以自固。皓恃勇不 聽,下令曰:「有敢復言者斬!」易簡固請,迺許。板築始畢, 外城果壞,軍民賴之。會夜不能攻,友謙遂遁去。皓卒, 易簡歸田里。久之,召為著作郎,數月棄去,復召為右 拾遺。上書忤旨,出為鄧州節度推官。後唐同光中,遣 魏王繼岌伐蜀,以宰相郭崇韜為招討使,辟易簡為 巡官,改魏王都督府記室參軍。明宗即位,周帥羅周 恭辟為掌書記。府罷,退居華陰,作《小隱詩》二十首,并 序以見志,好事者多傳誦。秦王從榮聞而重之,謂宰 相馮道、李愚曰:「易簡有才,豈宜久居外地。」即召為祠 部員外郎,改水部郎中、知制誥府中書舍人。晉初,賜 金紫,判弘文館、史館事。晉祖為治,務求速效,易簡上 《漸治論》以諫之。詔書褒答,以論付史館。及廢,翰林學 士,易簡兼知內制,三拜御史中丞,歷右丞、吏部侍郎、 左丞,判吏部銓。嘗上言:「選門格敕條件具存,藩府官 僚,習熟者少,凡給文解,未曉規程,以致選人詣都親 求解樣,往來跋涉,重可傷閔,傳寫少差,旋復驗放。乞 自今委南曹詳定解樣,兼錄《長定格》,取解條下諸州, 板置州院門,每取解時,準條式遵行。」從之。晉祖在大 梁,臺省湫隘,易簡奏舉故事,一歲得元省錢二百萬, 繕治省署及造器物,號為舉職。周朝諱簡,易止名易。 廣順初,遷禮部尚書。是冬,合三銓為一,令易簡權判, 俄改刑部尚書。周祖將親郊,命判兵部,會冊四廟,命 為副使。周祖晏駕,為山陵副使。顯德四年,告老,以太 子少保致仕,歸鄉里。宋初,召加少傅。所居華陰,構一 鳴堂、二品樓,優游自適。建隆四年四月,無疾卒,年七 十九。子景讓,進士及第,至尚書郎。

李濤

按《宋史》本傳,「濤字信臣,京兆萬年人。唐敬宗子郇王 瑋十世孫。祖鎮,臨濮令。父元,將作監。朱梁革命,元以 宗室懼禍,挈濤避地湖南,依馬殷,署濤衡陽令。濤從 父兄郁仕梁為閤門使,上言濤父子旅湖湘,詔殷遣 歸京師,補河陽令。後唐天成初,舉進士甲科,自晉州 從事拜監察御史,遷右補闕。宋王從厚鎮鄴,以濤為」 魏博觀察判官。歲餘,入為起居舍人。晉天福初,改考 功員外郎、史館修撰。晉祖幸大梁,張從賞以盟津叛, 陷洛陽,扼虎牢,故齊王全義子張繼祚者實黨之,晉 祖將族其家。濤上疏曰:「全義歷事累朝,頗著功效。當 巢、蔡之亂,京師為墟,全義手披荊棘,再造都邑,垂五 十年,洛民賴之。乞以全義之故,止罪繼祚妻子。」從之。 嘗奉詔為宋州括田使,前雄州刺史袁正辭齎束帛 遺濤,以田園為託,濤表其事,晉祖嘉之,正辭坐降一 階。濤遷浚儀令,改比部郎中、鹽判官,改刑部郎中。涇 帥張彥澤殺記室張式,奪其妻,式家人詣闕上訴,晉 祖以彥澤有軍功,釋其罪。濤伏闕抗疏,請寘於法。晉 祖召見諭之,濤植笏叩階,聲色俱厲。晉祖怒叱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