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9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歲課不充,坐械繫者常數十百人。丙至,召井戶面付 以錢,既而市薪積山,歲鹽致有羨數。太宗平晉陽,以 丙為右贊善大夫,知遼州。丙素剛果,有吏幹,會同年」 生馮汝士以祕書丞知石州,與監軍不協,一夕剚刃 於腹而死,事可疑。丙上疏言汝士死非自殺,乞按治。 上覽奏驚駭,即遣使鞫之,召丙問狀。丙曰:「汝士居牧 守之任,不聞有私罪而言自殺。若使冤死不明,不加 宿直者以罪,今後書生不能治邊郡矣。」上嘉其直,改 著作郎。俄遷右拾遺、直史館,加工部員外郎,充河東 轉運使,俄兼本路管田使。代歸,授戶部郎中、同知審 官院。朝廷方以九等亞列為重,改司農少卿。淳化二 年,拜右諫議大夫,出知江陵府。歲餘,疾。上聞之,遣中 使及尚醫馳往視之。踰月卒,年五十三。上軫悼之,以 其子待用為四門助教。丙舊名愚,字仲回,既孤,常夢 其父召丙,偶立於庭,向空指曰:「老人星見矣。」丙仰視 之,黃明潤大,因望而拜。既寤,私喜曰:「吉祥也。」以壽星 出丙入丁,乃改名焉。至是無驗。丙於禮不當更名,古 人戒數占夢,無妄喜也。待用,歷金部郎中、東染院使、 賀州刺史。次子列進士及第,至太常丞。

張適

按《宋史牛冕傳》:「適,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任藩郡,有治 績,以廉敏稱。為水部員外郎,知鄜州,獲對,太宗喜其 詞氣俊邁,賜緋魚,旋改京東轉運副使,加直集賢院, 一日三被寵渥,時人榮之。徙西川轉運使,坐貶。後起 為彰信軍節度副使,知淮陽軍,卒。」

邊珝

按《宋史》本傳,「珝字待價,華州鄭人也。曾祖頡,石泉令。 祖操,下邳令。父蔚,太常卿。珝,晉天福六年舉進士,解 褐祕書省校書郎、直洪文館。漢乾祐初為右拾遺,加 朝散大夫。澤州饑,奉詔視民田。周廣順元年遷右補 闕,三年轉起居舍人。顯德二年,改庫部員外郎。丁外 艱,服闋,授職方員外郎、知通州。珝課鬻鹽於狼山,歲」 增萬餘石。宋初,詣衛州視秋稼及掌京倉。建隆二年, 兄玕自河南令入為吏部員外郎,復以珝為洛陽令。 兄弟迭尹赤邑,時人榮之。乾德初,召為倉部郎中。蜀 平,命珝知三泉縣。開寶初,遷職方郎中、監京兆麴務, 又掌永安軍榷貨,奏徙務揚州。有富民訴廣陵尉謝 圖殺其父,本部收尉囚之,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獄未 具。州以狀聞,詔珝案鞫,盡得其實,乃富民以私憾誣 告尉,即反坐之。就命權知州事,仍兼榷貨務。罷郡,又 兼掌酒稅鹽礬務。未幾,丁母憂,起復,知州事。會征江 表,兼領淮南轉運使。金陵平,知江北諸州轉運事。太 宗即位,遷吏部郎中。召還,賜金紫,充廣南轉運使。初 至,桂州守張頌卒。頌,濰州人,槁葬城外。舊制不許以 族行,僕人乃分匿其家財,珝召官吏悉追取之,部送 其柩歸濰州。又屬郡守與護軍有忿隙者,但奏令易 地,不致之於罪釁。太平興國五年,代歸,拜右諫議大 夫,領吏部選事。七年,移知開封府。明年夏,卒,年六十 三。珝精力,有吏材,帝方欲倚用,及聞其卒,歎惜數四, 賻其家絹四百匹、錢二十萬。珝。一子早卒,以其從子 俊為尉氏主簿。兄玕至金部郎中。弟玢,右贊善大夫, 從子倣至殿中丞,倚為比部員外郎。

魏羽 劉式

按《宋史陳恕傳》:「羽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屬文,上 書李煜,署弘文館校書郎。時建當塗縣為雄遠軍,以 羽為判官。宋師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為太 子中舍,仍舊職。金陵平,入朝,出知興州。太平興國初, 知棣州,改京兆府。六年,受詔詣瀛州覆軍市租,得隱 漏數萬計。因上言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 間令崔能前任即墨,未滿歲遷秩,有司調選失平,疏 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上賜詔褒諭。復命, 遷太常博士、知宋州,又徙閬州,就改膳部員外郎。丁 外艱,起復涖事,入判大理寺,歷度支、戶部二判官,召 拜本曹郎中。因上疏言「三司職官頗眾,願省其半,可 以責成。」仍條列利病凡二十事。詔下有司詳議,皆以 為便。改鹽鐵判官。時北邊多警,朝議耕戰之術,以羽 為河北東路營田副使,改兩浙轉運使,遷兵部郎中。 淳化初,選為祕書少監,踰月,遷左諫議大夫,俄拜度 支使,改鹽鐵使。四年,併三部為一司,以羽判三司。先 是,三司簿領堆積,吏緣為姦,雖嘗更立新制,未為適 中。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縣為十道,兩京為左 右計,各署判官領之。」制三司使二員,以羽為左計使, 董儼為右計使,中分諸道以隸焉。未久,以非便罷守 本官,出知滑州。丁內艱,起復,加給事中,徙潭州,遣使 諭旨。真宗即位,遷工部侍郎,連徙杭、揚二州。召權知 開封府。車駕北巡,判留司三司,再為戶部度支使。咸 平四年,以疾解職,拜禮部侍郎。謝日,召升便殿,從容 問諭,勉以醫藥,月餘卒,年五十八。羽涉獵史傳,好言 事。淳化中,許王暴薨,或有以宮府舊事上聞者,太宗 怒,追捕僚吏,將窮究之。羽乘間上言曰:「漢戾太子竊 弄父兵,當時言者以其罪當笞耳。今許王之過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