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7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何乃責於此乎?」護愈怒,慶辭色無所屈,卒以此免。 《盧柔傳》:柔字子剛,少孤,為叔母所養,撫視甚於其子。 柔盡心溫凊,亦同己親,宗族歎重之。

《裴文舉傳》:文舉字道裕,河東聞喜人也。叔父季和為 曲沃令,卒於聞喜川,而叔母韋氏卒於正平縣,屬東 西分隔。韋氏墳隴在齊境,及文舉在本州,每加賞募。 齊人感其孝義,潛相要結,以韋氏柩西歸,竟得合葬。 《張元傳》:「元字孝始,村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見即 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 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 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 也。是以收而養之。」叔父感其言,遂許焉。未幾,乃有狗 母御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隋書李穆傳》:「穆薨,孫筠嗣。叔父渾忿其恡嗇,陰遣兄 子善衡賊殺之,求盜不獲。高祖大怒,盡禁其親族。初, 筠與從父弟瞿曇有隙,時渾有力,遂證瞿曇殺之。瞿 曇竟坐斬,而善衡獲免。」

《楊素傳》:「素弟約字惠伯,拜浙陽太守。其兄子元感時 為禮部尚書,與約恩義甚篤。既愴分離,形於顏色。帝 謂之曰:『公比憂悴,得非為叔邪』?元感再拜流涕曰:『誠 如聖旨』。約由是徵入朝。」

《許善心傳》:「善心字務本。宇文化及弒逆之日,隋官盡 詣朝堂謁賀,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 崩,宇文將軍攝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 有代終,何預於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隨去。 弘仁反走上馬,泣而言曰:『將軍於叔,全無惡意,忽自 求死,豈不痛哉!還告唐奉義以狀白化及,遣人就宅』』」 執至朝堂,化及令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 之曰:「此人大負氣。」命捉將來,罵云:「我好欲放你,敢如 此不遜!」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

《李安傳》:「安字元德,高祖作相,引之左右,遷職方中大 夫,復拜安弟悊為儀同。安叔父梁州刺史璋時在京 師,與周趙王謀害高祖,誘悊為內應。悊謂安曰:『寢之 則不忠,言之則不義,失忠與義,何以立身』?安曰:『丞相 父也,其可背乎?遂陰白之。及趙王等伏誅,將加官賞, 安頓首而言曰:『兄弟無汗馬之勞,過蒙獎擢,合門竭 節,無以酬謝。不意叔父無狀,為兇黨之所熒惑,覆宗 絕嗣,其甘若薺。蒙全首領,為幸實多,豈可將叔父之 命以求官賞』』!」于是俯伏流涕,悲不自勝。高祖為之改 容曰:「我為汝特存璋子。」乃命有司罪止璋身。高祖亦 為安隱其事而不言。高祖嘗言及作相時事,因愍安 兄弟滅親奉國,乃下詔曰:「先王立教,以義斷恩,割親 愛之情,盡事君之道,用能弘獎大節,體此至公。往者 周歷既窮,天命將及,朕登庸惟始,王業初基,承此澆 季,實繁姦宄。上大將軍、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其叔 璋潛結藩枝,扇惑猶子,包藏不逞,禍機將發。安與弟 開府儀同三司、衛州刺史、黃臺縣男悊,深知逆順,披 露丹心,凶謀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誠節,嘉之無已。 「庸,冊賞宜不踰時。但以事涉其親,猶有疑惑,欲使 安等名教之方,自處有地。朕嘗為思審,遂致淹年。今 更詳案聖典,求諸往事,父子天性,誠孝猶不並立,況 復叔姪恩輕,情禮本有差降,忘私奉國,深得正理。宜 錄舊勳,重弘賞命。」于是拜安、悊俱為柱國,賜縑各五 千匹,馬百匹,羊千口。復以悊為備身將軍,進封順陽 郡公。安謂親族曰:「雖家門護全,而叔父遭禍,今奉此 詔,悲愧交懷。」因歔欷悲感,不能自勝。先患水病,于是 疾甚而卒。

《李士謙傳》:士謙事母以孝聞。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 所嗟尚,每稱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

《張虔威傳》:虔威字元敬,性聰敏,涉獵群書。其世父暠 之,謂人曰:「虔威,吾家千里駒也。」

《房彥謙傳》:「彥謙字孝沖,事伯父樂陵太守豹,竭盡心 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

《裴矩傳》:「矩字弘大,襁褓而孤,及長好學,頗愛文藻,有 智數。世父讓之,謂矩曰:『觀汝神識,足成才士。欲求宦 達,當資幹世之務』。」矩始留情世事。

《突厥傳》:「初,攝圖以其子雍虞閭性軟,遺令立其弟葉 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 『我突厥自木汗可汗以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 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雍虞 閭又遣使謂處羅侯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是枝 葉,寧有我作主,令根本反同枝葉,令叔父之尊下我 卑稚,又亡父之命,其可廢乎?願叔勿疑。相讓者五六 處。羅侯竟立是為葉護可汗,以雍虞閭為葉護』。」 《唐書任瓌傳》,「瓌字瑋,廬州合淝人。父七寶,陳將忠之 弟,為陳定遠太守。瓌早孤,忠撫愛甚,每曰:『吾子雖多, 庸保耳。所以寄門戶者瓌也』。」 《杜如晦傳》:「如晦弟楚客,少尚奇節,與叔父淹皆沒于 王世充。淹與」如晦有隙,譖其兄殺之,并囚楚客瀕死。 世充平,淹當誅,楚客請于如晦,不許。楚客曰:「叔殘兄, 今兄又棄叔,門內幾盡,豈不痛哉!」如晦感悟,請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