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2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都穆字元敬,吳縣人。少與唐伯虎交,「最莫逆。伯虎鎖 院得禍,元敬實發其事。伯虎誓不與相見,而吳中諸 公皆薄之。元敬晚年深自悔恨,其歿也,不請銘于吳 人,而遠求胡孝思」,蓋亦其遺意云。

《溫州府志》:「方輶,樂清人。友人屠希顏無子,妾有孕。妻 悍不能容顏以托,輶即避書舍居之,候長乃還。屠門 人稱古君子。」

《紹興府志》:「胡淮字宗豫,嵊人。正德初,遊邑庠,與友人 鄭軫同試貢。淮得中式,憐軫衰貧,義不忍先讓之。」 《明外史蔣瑤傳》:「瑤端亮清介,既歸,僻處陋巷,與尚書 劉麟、顧應祥輩結文酒社,徜徉峴山間。年幾九十卒。」 《湖廣通志》:「周思久字柳塘,麻城人。嘉靖癸丑進士,任 瓊州守,致仕。抗志希古,品詣卓犖,與耿恭簡相友善。」 《列朝詩集》:「劉繪字子素,一字少質。嘉靖乙未進士,與 李開先、唐順之、趙時春為文章意氣之交。」

李舜臣字懋欽,樂安人。與章丘李伯華才名相頡頏, 會則夜數易燭,離則月不乏書,有作必走使相示,兩 人學業不同,而志趣訢合。

栗應字道父,耕讀太行山中。高子業解司封歸,道父 擔簦相造,雞黍定交。子業作《紫團山人歌》贈之云:「紫 團高山概青雲,栗家兄弟殊不群。陳州一出驅五馬, 令弟二十窺三墳。」陳州者,道父兄。應麟,字仁甫。 《祁門縣志》:馬祿常旅,常州友人以四百金寄祿所,同 旅者盜金亡去,祿祕不言,罄己貲償之。已而盜敗,得 所寄「金,友人始知初所償金,祿代之也。乃訪至祿所, 邀祿里人置酒宴會,以前金為壽,祿竟不受,人義之。」 《無錫縣志》:「秦柱,字汝立,能文工書,以薦授中書舍人, 與大學士高拱有交舊,未嘗數至其門。及拱為張居 正所傾,禍且不測,士皆引去。拱歸,柱獨遠將護之。」 《懷慶府志》:「蕭永命,隆慶舉人。友人有負貸者」,病且劇, 命自往視,出其券焚之。友人伏枕嗚咽,命曰:「君幼女 未字,是宜使君不瞑目,吾有子,當為問名。」友益感痛。 及卒,果禮聘其女。

《兗州府志》:「韓昇字景暉,單縣人。一日詣其友孫,適孫 撅地得金一釜,見昇色甚倉皇,昇遽助孫運於室中。 詰旦,孫懷十金以謝,昇曰:『此天所以賜汝也,吾何為 分之堅執不受』。」

《彰德府志》:「尚坤好善樂施,有友寄金於家,值漳水暴 漲,廬舍漂沒,坤獨負金避高樹水,定歸其原金」 《汝州志》:「馬國驤城破流離寶豐,有友攜老母相投,貧 無資贈,盡出其妻簪珥以濟,俾得子母全活。」

《陝西通志》:「劉子諴,字叔貞,卜居青門,與崔爾進、文翔 鳳等結耆英社,有雒下遺風。」

《濟南府志》:「高所蘊,字爾施,號宏室,淄川人。長山李司 寇化熙嘗言:萬曆癸丑年,東省大饑,窗友陳浣初偶 相過,有憂色。詢之,則曰:『宏室折柬相邀,或為予所逋 耶?翌日再過,則有喜色。又詢之,則曰:往歲予以試事 曾貸宏室數金,後止完其六。昨抵其里,具酒款語,移 時,乃出前金曰:『二鬴不登,得無苦炊煙斷耶?前物幸』』」 完璧以歸他人恐有侵漁,故煩枉駕耳。

《廣東通志》:「李孔修字子長,順德人,僑居省之高第街。 吳廷舉由縣令歷藩臬,在粵最久,與孔修為布衣交。 兩人高風在塵埃之表,粵人常道之。」

《無錫縣志》:「施方昇字仲光,為郡諸生,慷慨好義,重然 諾。其友有華兆登者,姊適強以虐死,兆登訟于官而 直之。強以是讎兆登,必報焉。亡何,兆登家有喪事,華 之少長畢會,而族人某者以攘義田租為眾所疾,遂 群擊之喪所而死。強曰:『是可以殺兆登矣』。厚資其家, 使力主兆登,誣服繫獄。於是方昇命其子元徽曰:『善 人在患,饑不及䬸,況而師邪!子必勉之』。」元徽敬受命, 每左右兆登,不能脫。久之,朝廷遣使者恤刑江南,元 徽乃挾貲走荊溪,謀營救兆登,竟得釋歸。

《德安府志》:「沈惟耀字斗伯。天啟甲子歲貢,授武學訓 導。魏忠賢竊弄威權,楊漣出都,門人莫敢餞,惟耀獨 跨一馬,送漣于蘆溝,以少女字其子而別。及漣死,惟 耀具衣冠,覓二騶歸。其輤人曰:『公獨不自愛乎』?惟耀 曰:『我與大洪交數十年,重之以婚媾,一朝死喪,便同 行路,不忍為也』。」

《西湖志餘》:凌彥翀于瞿宗吉為大父行。彥翀作梅詞、 《霜天曉角》、柳詞、《柳梢青》各百首,號《柳梅爭春》,宗吉一 日盡和之,彥翀驚歎,呼為小友,宗吉以此知名。後彥 翀自南荒歸葬西湖,宗吉作詩送之云:「一去西川隔 夜臺,忽看白璧瘞蒼苔。酒朋詩友凋零盡,只有存齋 冒雨來。」存齋,宗吉自號也。

《賢奕編》:昔楚人有宿於其友之家者,其僕竊友人之 履以歸,楚人不知也。適使其僕市履於肆,僕私其直 而以竊履進,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見其履在楚人 足而心駭曰:「我固疑之,果然竊吾履。」遂與之絕。逾年 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悔謝曰:「請為友如初。」 《列朝詩集》:童佩字子鳴,嘗與高淳韓邦憲定交逆旅, 邦憲守衢,過其家龍丘山塢中,序布衣兄弟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