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5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及暮,前水嬉,後音樂,左筆研,右壺觴,望之若仙,觀者 如堵。晉公賦詩,四座皆和,而白公又為十二韻。當時 人物之盛,遊觀之樂,至今想之,令人羨慕。僉曰「古今 上巳之遊多矣,獨晉永和,唐開成煜然至今者,皆由 當時有以紀之。不然,幾何不埃滅耶?」且今日之遊,群 賢畢至,舉觴張圃之池,艤棹蘇堤之柳,謁先賢之祠, 仰千載之風。羽衣蹁蹮,抱琴而來,彈有虞南薰之歌, 弄空山白雲之操。已而聯轡孤山之館,引滿海棠之 下。是日也,曉煙空濛,晝景澄豁,睹物情之咸暢,喜春 意之日新。卻絃斷管,一塵不侵;越嶂吳山,盡入清賞。 凡販夫所粥,畢售於公,左右遊橈,不令亦舞。此京尹 之仁,都民之和,而太平之觀也。於是樂甚,獻酬交舉, 或哦坡仙之什,或論晚唐之詩,頹然西景,放舟中流, 九日清明,且期再集。顧唐人上巳命改十三矧,九日 又如清明乎?是集也,儻有以紀之,寧能多遜《蘭亭》、洛 濱耶?雖然,吾儕亦豈燕安於是哉?他日輿圖盡版,護 蹕上京,則追洛水之遊,尋曲江之勝,未央也,尚能續 紀之。

《回人請宴折俎》
文天祥

帆浦乍歸,沐東風之飛錦;鈴齋相望,荷北海之開樽。 清來畫戟之香,綠折瓊芝之草。碧筩隃卷,如坐使君 之林;玉案無酬,有愧美人之繡。

《請宴》
前人

把太守之新符,獲傳民譜;問征夫以前路,乃辱祖筵。 方繾綣于飛花,更慇懃于《折柳》。南有箕,北有斗,所願 挹漿。君向湘,我向秦。若為聞笛,懷哉傾倒,帥是刊酬。

《寒食靈泉宴集序》
元·好問

出天平北門三十里而近,是為鳳山之東麓。有寺曰 「靈泉。」阻以絕磵,蔭以深樾,重岡複嶺,回合蔽映。夏秋 之交,湍流噴薄,殷勤谿谷。寺巳廢于兵,而石樓之典 刑故在。僧扉禪室,間見層出。南望坡陀小山,如几案 間物,喦花錯繡,群鶯下上。雲光金碧,林煙彩翠。陰晴 朝暮,萬景岔集。蓋輞川之鄉社而桃源氏之別業也。 昭陽薦歲,維暮之春。諸君以僕燕路言歸,東藩應聘。 困鞍馬風沙之役,渝樹林水鳥之盟。千里相思,一杯 為壽。揚雄獻賦,自詫雕蟲之工;許氾求田,乃為元龍 所諱。尊前見在,身外何窮?釋塵累而玩物華,厭囂湫 而樂閒曠。卭須我友,天與之時。兵廚之良醞踵來,京 洛之名謳自獻。談謔間作,磈磊一空。倒蔗有佳境之 餘,食苹無此時之美。一之為甚,覺今是而昨非;四者 難并,苦夜長而晝短。謫仙所謂「醉盡花柳,賞窮江山」 者,于是乎?張本不有蘭亭絕唱,留故事以傳之,其在 白雲老兄,負古人者多矣。五言古詩,任用韻共九首, 以《寒食靈泉宴集》命篇,而某為之序,諸公可共和之。

《桃花澗修禊序》
宋·濂

浦江縣東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蔥蒨者,元麓山也。 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 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前一夕,宿諸賢 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 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水蝕道幾盡,肩不得比,先 後纍纍如魚貫。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 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雲,忽見鮮葩點濕翠 間,燄燄欲燃,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餘, 面正平,可坐而簫,曰「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 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 「釣雪磯。」西垂蒼壁,俯瞰臺。磯間女蘿與陵苕轇轕之 狀,赤紛綠駭,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臨小 窪,泉冽甚,宜飲鶴,曰「飲鶴川。」自川導水,為蛇行勢。前 出石壇下,鏘鏘作環珮鳴。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 獨清,鼓琴與之爭,琴聲與泉聲相和,絕可聽。右五六 步,水左右屈盤,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從山趾 斗折入澗底,水匯為潭,潭左列石為坐而半月。其上 危巖牆峙,飛泉中瀉。遇石角激之,泉怒躍起一二尺, 細沫散潭中,點點成暈,真若飛雨之驟至。仰見青天 鏡淨,始悟為泉,曰「飛雨洞。」洞傍皆出峭石冠其顛,遼 敻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巖。」遙望見之,病登陟之勞, 無往者。還至石壇上,各敷茵席,夾水而坐。呼童拾斷 樵,取壺中酒溫之,實髹觴中觴。有舟隨波沉浮,鴈行 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者。方次第取飲,時輕飆東 來,觴盤旋不進,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獻酬狀。酒三行, 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賦詩二首,即有不成,罰酒 三巨觥。眾欣然如約,或閉目潛思,或拄頰上視霄漢, 或與連席者耳語不休;或運筆如風雨,且書且歌;或 按紙伏崖石下,欲寫復止;或句有未當,搔首蹙頞向 人;或口吻作《秋蟲吟》;或群聚蘭坡,奪觚爭先;或持卷 授鄰坐者觀曲股看雲而臥,皆一一可畫。已而詩盡 成杯,行無筭迨罷歸日已在青松下。濂按:《韓詩外傳》, 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時,鄭之舊俗,于溱洧兩水之 間,執蘭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載,雖時異地殊, 而桃花流水,則今猶昔也。其遠裔能合賢士大夫以 修「禊事」,豈或遺風尚未有泯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