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8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八十三卷目錄

 品題部總論一

  禮記曲禮

  漢書古今人表上

交誼典第八十三卷

品題部總論一

禮記

《曲禮》

儗人必於其倫。

《儗》,猶比也。「倫」,猶類也。比大夫當於大夫,比士當於士。不以其類,則有所褻。集說藍田呂氏曰:「『儗人者,必以其德相似也;不相似則非倫矣。《孟子》稱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又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儗之得其倫也。」嚴陵方氏曰:「禹、稷、顏回,時固不同矣,孔子俱以為賢者,為其道之倫而儗之也;夷、惠、伊尹,跡固不同矣,孟子俱以為聖者,為其心之倫而儗之也。子夏以有若」似孔子,徒儗之以貌而已,然不知聖賢之德不倫也。公孫丑以管仲比孟子,徒儗之以位而已,然不知王霸之業不倫也。

漢書

《古今人表上》

自《書契》之作,先民可得而聞者,經傳所稱唐虞以上 帝王有號諡輔佐,不可得而稱矣。

文穎曰:「言遠經傳,不復稱序也。」師古曰:「契謂刻木以記事。自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見於經典,其臣佐不可得而稱記也。」

而諸子頗言之,雖不考虖孔氏,然猶著在篇籍,歸乎 顯善昭惡,勸戒後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聖與仁,則 吾豈敢。」又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未知焉得仁?」

師古曰:「言智者雖能利物,猶不及仁者所濟遠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 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語 上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師古曰:「言上智不染於惡,下愚雖教無成。」 自此以上,皆見《論語》,凡引此者,蓋班氏自述所表先聖後仁及智愚之次,皆依於孔子者也。

《傳》曰:「譬如堯、舜、禹、稷,卨與之為善則行;鯀讙兜欲與 為惡則誅。」

師古曰:「鯀,檮杌也;讙兜,渾沌也。」

「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桀紂,龍逢比干,欲 與之為善,則誅。

師古曰:「關龍逢,桀之臣也;王子比干,紂之臣也,皆直諫而死也。」

「《于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

師古曰:「于莘,桀之勇人也;崇侯,紂之佞臣也。」

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齊桓公、管仲相之 則霸,豎貂輔之則亂。

《師古》曰:「豎貂,即寺人貂也。」

「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因茲以列九等之序, 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云。

張晏曰:「老子元默,仲尼所師,雖不在聖,要為大賢,文伯之母,達於禮典,動為聖人所歎,言為後世所則,而在第四。田單以即墨孤城,復強齊之大,魯連之博通,忽於榮利,藺子申威,秦王退讓,廉頗,乃在第五。大姬巫怪,好祭鬼神,陳人化之,國多淫祀,寺人孟子,違於《大雅》,以保其身,既被宮刑,怨刺而作,乃在第三。嫪毐上烝,昏亂禮度,惡不忍聞,乃在第七。其餘差違,紛錯不少,略舉揚較,以起失謬。獨馳騖於數千歲之中,旁觀諸子,事業未究,而尋遇竇氏之難,使之然乎?」 師古曰:「六家之論,輕重不同,百行所存,趣捨難一。張氏輒申所見,掎摭班史,然其所論,又自差錯。且年代久遠,墳典隙亡,學者舛駁,師論分異。是以」 表載古今名氏,或與諸書不同。今則特有發明,用暢厥旨。自女媧以下,帝鴻以前,諸子傳記,互有舛駁,敘說不同,無所取正,大要知其「古帝」 之號而已。諸人士見於史傳,彰灼可知者,無待解釋,其間幽昧者,時復及焉。

上上 聖人

太昊帝宓羲氏。張晏曰太昊有天下號也作罔罟田漁以備犧牲故曰宓羲氏炎帝 神農氏。張晏曰以火德王故號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黃帝軒轅氏。張晏曰以 土德王故號曰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少昊帝金天氏。張晏曰以金德王故號曰 金天顓頊帝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張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 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地名也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質故也帝堯 陶唐氏。張晏曰翼善傳聖曰堯帝舜有虞氏。張晏曰仁聖盛明曰舜舜之言充也 帝禹,夏后氏, 帝湯,殷,商氏{{Annotation|。《師古》曰:「禹、湯皆字,三王,去唐之文,從高古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