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58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書舍人,歷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長史,政以嚴辦,吏 下畏之。奏事京師,元宗善其政,數慰勞。突厥九姓新 內屬,嘉貞請置天兵軍,綏護其眾,即以為天兵使。明 年入朝,或告其反,按無狀,帝令坐告者,嘉貞辭曰:「國 之重兵利器皆在邊,今告者一不當,即罪之,臣恐塞 言路。」天子以為忠,且許以相。及宋璟等罷,帝欲果用 嘉貞而忘其名,夜詔中書侍郎韋抗曰:「朕嘗記其風 操,而今為北方大將,張姓而複名,卿為我思之。」抗曰: 「非張齊丘乎?」帝即使作詔,以為相。夜且半,因閱大臣 表疏,得其名,即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遷中書令。居位二年,善傅奏,敏於裁遣,然強躁,論者 恨其不裕。祕書監姜晈得罪,嘉貞希權幸意,請加詔 杖。已而晈死。會廣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問法如何, 嘉貞復援晈比。張說曰:「不然,士可殺,不可辱。」帝然之, 嘉貞退,不悅。初,嘉貞在兵部,而說已為侍郎,及皆相, 說位其下,議論無所讓,故說不平。未幾,出為豳州刺 史,說代其處。踰年,為戶部尚書。明年,王守一死,坐與 厚善,貶台州刺史。俄拜工部尚書,為定州刺史,知北 平軍事,封河東侯。久之,以疾丐還東都。卒,諡曰恭肅。

張嘉祐

按《唐書張嘉貞傳》:「嘉祐,嘉貞弟,有幹略。方嘉貞為相 時,任右金吾衛將軍。昆弟每上朝,軒蓋騶導盈閭巷, 時號所居坊曰『鳴珂里。後貶浦陽府折衝。開元末,為 相州刺史。三歲,入為左金吾將軍』。」

張說

按《唐書張說傳》:「說字道濟,或字說之,其先自范陽徙 河南,更為洛陽人。永昌中,武后策賢良方正,說所對 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闕,擢鳳閣舍 人。張易之誣陷魏元忠也,援說為助。說廷對元忠,無 不順言,忤后旨,流欽州。中宗立,召為兵部員外郎,累 遷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喪免。既期,詔起為黃門侍」 郎,固請終制。時禮俗衰薄,士以奪服為榮,而說獨以 禮終,天下高之。睿宗即位,擢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 踰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雲二年,帝謂侍臣曰: 「術家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為我備之。」說進曰:「此讒 人謀動東宮耳。」帝悟,下制如說言。明年,太子即位,太 平公主引蕭至忠、崔湜等為宰相,以說不附己,罷為 東都留守。說知太平等懷逆,乃以佩刀獻元宗,請先 決策,帝納之。至忠等已誅,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素 與姚元崇不平,罷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 徙岳州。蘇瓌陳說「忠謇有勳」,遂遷荊州長史。俄以右 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入朝,以戎服見,帝大喜,授 檢校并州長史。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明 年,詔為朔方節度大使。康願子反,說進討,至木槃山, 擒之。故時邊鎮兵贏六十萬,說以時平無所事,請罷 二十萬還農。衛兵貧弱番休者亡命略盡。說建請一 切募勇強士,分補諸衛。又倡《封禪議》。受詔與諸儒草 儀,多所裁正。召為集賢殿學士。東封還,為尚書右丞 相,兼中書令。詔說撰《封禪壇頌》,刻之泰山。源乾曜、宇 文融恨之,乃與崔隱甫、李林甫共劾奏說,乃停說中 書令。始為相時,帝欲事吐蕃,說密請講和以休息鄣 塞。王君㚟破土蕃于青海西,說策其且敗,因上《巂州 鬥羊》於帝,以申諷諭。後瓜州失守,君㚟死。十七年,復 為右丞相。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贈太師,諡曰文貞。說 敦氣節立,然許為文,屬思精壯,長於碑誌。既謫岳州, 而詩益悽婉,人謂得江山助云。子均垍埱。

張九齡

按《唐書張九齡傳》:「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七歲知 屬文,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歎曰:『是必 致遠』。會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擢進士,始調校書 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為左拾遺,俄遷左補闕,改 司勳員外郎。時張說為宰相,親重之,與通譜系,常曰: 『後出詞人之冠也』。」遷中書舍人內供奉,封曲江男,改 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里,表換洪 州都督,徙桂州。始,說知集賢院,嘗薦九齡可備顧問。 說卒,天子思其言,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院 事。會賜渤海詔,而書命無足為者,乃召九齡為之。遷 工部侍郎,知制誥。數乞歸養,詔不許,以其弟九皋、九 章為嶺南刺史,歲時聽給驛省家。遷中書侍郎。以母 喪解,毀不勝哀,奪哀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明年,遷中書令。李林甫無學術,見九齡文雅,為帝 知,內忌之。會帝欲以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尚書,九齡 執不可,帝不悅。翌日,林甫進曰:「仙客,宰相材也。九齡 文吏,拘古義,失大體。」九齡既戾帝旨,固內懼恐,遂為 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帝雖優答,然 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嘗薦周子諒,坐 貶荊州長史。九齡以直道黜,不戚戚嬰望,惟文史自 娛,朝廷許其勝流。久之,封始興縣伯,請還展墓,病卒, 年六十八,諡曰文獻。九齡體弱,有醞藉。故事,公卿皆 搢笏于帶而後乘馬,九齡獨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 後帝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乎?」開元後,天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