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9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權知光州事。久之,卒。

李濤

按《十國春秋》,吳李濤,趙州人。太祖時署濤為牙將。秦 彥之攻太祖也,軍勢甚盛,親校李宗禮請還師,濤怒 曰:「大軍至此,去將安歸?濤願帥所部為前鋒,保為公 破之。」太祖壯其志,多伏精兵,為三覆以待之,卒破彥 師。天祐十年,充招討使。順義元年,授右雄武統軍,卒。

李德誠

按《十國春秋》,「吳李德誠,廣陵人,少事宣州節度使趙 鍠。太祖攻宣州,鍠既敗,左右皆散,惟德誠與韓球不 去。太祖義其人,妻以宗女。積功為江南馬步軍使,與 諸將圍安仁義於潤州。仁義就執,太祖即拜德誠潤 州刺史,未幾,徙江州,已轉撫州節度使。武義元年,加 平南大將軍、中書令。唐受禪,拜太師,封南平王,進封」 趙王。為「佐命臣」,首率百官勸進。昇平四年卒。

李承嗣

按《十國春秋》,「吳李承嗣,鴈門人,故河東驍將也。為汴 兵所逼,南奔,太祖署為淮南行軍副使。天復二年,太 祖引兵攻汴,以承嗣權知淮南軍府事,境內無擾。高 祖時,出為楚州刺史,死。」

李儼

按《十國春秋》,「吳李儼本唐宰相張濬少子,初名休,一 名播,仕昭宗,起家校書郎,歷官左金吾將軍。天復二 年,賜今姓名,以為江淮宣諭使,齎御札自巫峽間道 潛行,拜太祖東南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以討 朱全忠。已而全忠克鳳翔,又殺濬於長水,儼遂留廣 陵,不敢歸。太祖甚尊崇之,待以王人之禮,建制敕院」, 凡國有封拜,輒先告於儼,然後下。太祖即世,諸將復 詣儼承制,授烈祖為弘農郡王,與朱瑾交好。徐知訓 之死也,徐溫疑儼通謀,遂被殺,國人冤之。

李戴

按《十國春秋》,吳李戴,唐平章事蔚從孫也。唐末舉進 士第,為人簡略無威儀。唐亡來奔,因家於廣陵。子貽 業。

李章

按《十國春秋》,吳李章,廬州廬江人。中和三年,為太祖 騎將,與朱瑾相悅。高祖時,瑾殺徐知訓,自剄。徐溫入 誅瑾黨,章當斬,厲聲曰:「四郊多壘,而斬壯士耶!」時馬 仁裕監斬,壯其言,聞於徐知誥,釋之。已隸洪州為軍 校,累遷雄武軍都虞候。睿帝時,出為百勝軍節度使, 移鎮廬州,加中書令。昇元四年卒。

李攻

按《十國春秋》,「吳李攻天祐時為舒州倉官。少因時病, 遂見鬼,為人言禍福,多神驗。」

李師泰

按《十國春秋》,「前蜀李師泰,初與高祖及晉暉等為唐 僖宗,隨駕五都,久之,出為忠州刺史。最後從高祖於 西川,歷官蜀州刺史、節度判官,加司徒,卒。」

李簡

按《十國春秋》,「前蜀李簡,故高祖牙將,署行營都指揮 使。景福元年,斬楊晟將呂蕘有功。已而遮擊楊守忠, 又破楊守厚,官邛州刺史,卒。」

李道安

按《十國春秋》,前蜀李道安不知其爵里,高祖時,倉庾 為蟲所食。道安上疏曰:「倉庾者國之本,糧食者人之 命。今粒食中皆生蜂蠆,竊疑在位貪鄙,奪民農時。又 蟲皆曳米而行,恐邊不寧,饋挽相繼。願恐懼修省,以 消災異。」

李景

按《十國春秋》,「前蜀李景,故布衣,高祖時上封事數千 言,切中機宜,擢為眉山主簿。」

李仁表

按《十國春秋》,前蜀李仁表少以詩詠擅長。唐末寓居 許州,時薛能為節鎮,仁表將繕所業詩以為贄,能大 加禮待,以女妻之。高祖建國,仁表來成都,仕至刑部 侍郎,卒。